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探究题解题指导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1199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探究题解题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探究题解题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探究题解题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探究题解题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探究题解题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探究题解题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探究题解题指导(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读高考复习策略,单翔飞制作,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规定: 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显的古诗文,理解经典文化论著,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10篇讲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5篇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一、考查形式,1名句默写(填空)(2分) 2文本探究(简答)(5分)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考查虚词的选择题,很有可能挑论语中的句子作为例句。,1名句默写

2、(填空):错别字 2文本探究(简答) 审题不清楚,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解题思路混乱,答题不规范; 文字表达不通顺,二、可能存在的问题,三、探究题型的复习策略和应对方法,1 .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2.掌握相关题型及解题方法。 基础理解型对比分析型分析评价型,示例 基础理解型,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3、”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1分)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2分)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2分),问题一:“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可能答案: 1.丈人注重长幼之节,善良、热情、勤劳; 2.归隐山林的“农民”;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的人。 出现问题:以文解文,未能揣摩出题意图。,参考答案:隐居

4、不仕的高人。 解题技巧:理解文本内容,揣摩出题意图。,问题二:丈人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可能答案: 1.认为孔子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不配做夫子; 2.认为孔子过于看重当官,为国出力; 3.与其知其不可而为之,不如明哲保身。 出现问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参考答案: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 解题技巧:理解题意,规范答题。,问题三: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 可能答案: 虽然意见不一,但是对丈人十分尊敬 出现问题:理解把握中心不准确。 参考答案: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伦”的处事态度,给予批评。 解题技巧:理解文本重点。,“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

5、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基础理解型解题思路:,理解孔子思想,揣摩出题意图,规范答题,示例 对比分析型,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

6、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答案示例:,2.我赞成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而且孔子逆流而上的精

7、神也给我们以示范和动力。 所以我赞成孔子的观点。,2.我赞成桀溺的观点。 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所以我赞成桀溺的观点。,对比分析题型解题思路: 亮出观点 分析理由 总结观点,正反对比(为什么),联系现实(怎么样),阐释观点(是什么),示例 分析评价型,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8、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示例:孔子认为,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无言”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老师,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学态度、正确方法和行为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像“天道”之于“四时”、“百物”那样,去

9、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分析评价型解题思路,分析评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0、 (14.17)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 2.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四、巩固练习:,1.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2.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

11、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 (分析评价型),二、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2分) 2.作

12、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3分),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

13、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对比分析型),(基础理解型),三、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1.以德治国(1分) 2.孔子为政的

14、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做法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再也不用用道德去感化,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基础理解型),(分析评价型),四、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

15、?如何理解此矛盾?,1.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 2.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分析评价型),(2011高考)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于我如浮云。 (论语),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2011年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 韩非子: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_,一、杭州市“一模”卷论语题情况分析 25.名句默写:子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