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复习ppt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1057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复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复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复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复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复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复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复习ppt课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事件) 【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参战的两大集团:协约国集团(英国、法国、俄国) 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马恩河战役1914年索姆河战役1916年 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屠场、地狱【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大战的结束,各国面临的危机 俄国爆发革命和退出内战1917 美国参战1917,一战的性质和影响: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影响:1.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重大损失。2.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的矛盾。3.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4.战争后

2、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5.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俄国十月革命,背景,前奏,十月革命(彼得格勒大起义),意义,巩固,二月革命,领导,结果,性质,时间,时间,性质,结果,地点,指挥部,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 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资-苏),1917年11月,社会主义革命,列 宁,彼得格勒(以城市为中心),斯莫尔尼宫,取得了;建立了;当选,国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

3、国家由此诞生 国际: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指导的各国革命斗争,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标志性事件,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指导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4、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指导的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斯大林,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间:,内容:,作用:,特点:,全称:,成员,解体时间:,成立时间:,时间: 内容: 作用: 特

4、点:,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立时间: 全称: 最初 个成员: 扩大到 个加盟共和国 解体时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罗斯、白俄罗斯、 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922年,15,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联成立,4,1991年,沙俄(1547年1917年)十月革命前 苏俄(1917年1922年)十月革命后 苏联(1922年1991年),“沙俄”、“苏俄”、“苏联”

5、?,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基 础: 时 间: 标 志: 特 点: 形成背景: 评 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外 内,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评价,积极: 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消极: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6、;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从长远看: 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后面内容的联系,新经济政策新政新经济时代,苏联成立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世界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巴黎和会,时间:,地点:,参与国:,操纵国:,目的:,实质:,构成:,作用:,凡尔赛和约,奥保匈土和约,时间:,中心议题:,内容:,与中国关系:,华盛顿会议,时间:,地点:,参与国:,操纵国:,目的:,构成:,作用:,九国公约,四

7、国条约,五国条约,时间:,中心议题:,与中国关系:,内容:,目的/影响:,实质/后果:,实质 评价,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 地点: 操纵国: 目的: 实质: 构成: 作用:,1919.1920,巴黎凡尔赛宫,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英、法、美,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对德凡尔赛和约,奥、保、匈、土和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法国 克里孟梭 英国 劳合.乔治 美国 威尔逊,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心议题:,内容:,与中国关系:,时间:,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对德国问题,见书本p15表格(注意;军事与殖民地),引发反帝爱

8、国的五四运动,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 地点: 操纵国: 目的: 实质: 构成: 作用:,19211922,华盛顿,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英、日、美,协调美日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对中九国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心议题:,内容:,与中国有关系,时间:,九国公约,1922年,对中国问题,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目的/影响:,实质/后果:,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9、”,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前面内容的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后面内容的联系,格局War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War后两极格局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比较,第四课 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时间:,地域:,原因:,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背景,时间,中心措施,目的,特点,实质,效果,意义,评价,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经济大危机,原因:,地域:,时间:,特点:,影响:,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1)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垄断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生产破坏; 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 (2)经济危

10、机引起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各国资本家纷纷寻找出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罗斯福新政,背景: 时间: 中心措施: 特点: 目的: 实质: 效果: 意义: 评价:,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1933年,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调整。,加强国家对经

11、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评价=效果+意义+特点,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效果,意义,特点,第四课 经济大危机,与前面内

12、容的联系,美国三位总统的功绩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比较,与后面内容的联系,面对经济危机走上两种不同道路的比较,第五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背景:,表现:,结果:,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纳粹主义,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暴行:一党专政;思想控制;迫害犹太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1922年【不是经济危机诱发】,日本军国主义,标志: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特点:以军部为核心,柏林-罗马-东京轴心集团威胁世界和平,第五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前面内容的联系,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13、面对经济危机走上两种不同道路的比较,二战,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德国闪击波兰,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占柏林战役,雅尔塔会议,日本投降,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时间,性质,绥靖政策,进程,启示,爆发原因,胜利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1939.9.11945.9.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概念,实质,原因,危害,表现,珍爱生命,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绥靖政

14、策,概念: 实质: 原因: 危害: 表现:,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不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小国的利益安抚侵略者,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不满,但是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希特勒上台后,德军大肆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没有受到制裁 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 德进攻波兰,英法宣战但没有对德国发动进攻,慕尼黑阴谋,时间: 地点: 制造者: 内容: 影响: 结果:,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

15、,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四国,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英法盟国波兰首先遭遇德国的进攻,英法也被卷入二战,最大规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时间: 主要国家: 标志: 意义:,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内容: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是打败法西斯的最重要的保证(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证);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使得二战的性质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援助,协同作战,战斗力加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雅尔塔会议,时间: 参加国首脑 地点: 内容:,1945年2月,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苏联的雅尔塔,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前面内容的联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国扮演的角色国家利益 两次世界大战中同盟的构成 经济危机与战争的关系 一战后的格局,与后面内容的联系,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 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形成的两极格局,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时间:,国家:,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