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10118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16 大小:3.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6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6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6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6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件(3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前 言,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括整体分析和问题分析两部分。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指标的建立及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5、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宏观经济的现实问题及其历史形成过程、主要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门实证性的经济学。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属于宏观经济统计工作的最后阶 段。,2019/4/20,第一讲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基本问题,第一节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 第二节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 第二节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第一节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概念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 三、宏

2、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经济学的关系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一、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以宏观经济理论 为指导对国民经济 运行过程及其整体 所进行的实证经济 统计分析。,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特点: 1、宏观性; 2、实证性; (1)、从现实出发,分析经济运行规律; (2)、以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为约束;,(3)、依据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的分析 3、以微观条件假定为前提,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4、它是宏观经济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一)、1670年威廉.配第的总量统计和分析; (二)、20世纪30年代斯通建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动宏观经济统

3、计分析形成和发展;里昂惕夫开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及计量经济学的应用等有力的推动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 (三)、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统计方法的应用进而加快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第二节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一)、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 (二)、宏观经济专题或问题的统计分析工作,1、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含义: 在宏观经济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全面系统分析。 2、特点: (1)、系统运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反映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过程整体及各方面的数量特征; (2)

4、、为国民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系统的宏观和科学的依据;,2、宏观经济专题或问题的统计分析工作 特点: (1)、对所研究和分析的专题或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2)、采用多种调查方法进行分析; (3)、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一)、依据宏观经济分析对象理论体系 1、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均衡统计分析 2、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3、消费和投资需求统计分析 4、 产业结构变动统计分析 5、 资金流量统计分 6、 通货膨胀统计分析,7、 经济周期统计分析 8、 经济景气统计分析 9、 经济效益统计分析 10 、经济增长统计分析 (二)、依据时间因素划分,依据时间因素划分,

5、月度分析,季度分析,年度分析,第三节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一、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二、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三、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工作方法,一、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1、静态经济分析方法 (1)、假定宏观经济活动整体是均衡 的,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均衡的实现; (2)、假定基本经济条件稳定不变;,(3)、经济分析从短期实证资料入手; (4)、实证分析的重点是经济活动状态特征和规律分析;(常用截面资料) (5)、从整体出发具体分析,由基本因素开始,逐步扩展增加因素,展开分析层次;,2、动态经济分析方法 (1)、从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的增长变化出发; (2)、把经济活动看作是一个连续发展的

6、过程; (3)、经济分析的变量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4)、注重过程分析,重视时间因素;,3、比较动态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两个经济过程; (2)、比较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时滞关系; (3)、比较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二、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1、描述性分析方法 2、回归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3、常用经济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 三、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1、计量经济模型 2、投入产出分析 3、经济周期分析,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工作方法,分析体系 的设计,第二讲 社会总供求均衡统计分析,第一节 社会总供求的统计测定 第二节 社会总供求的直接测算

7、法 第三节 社会总供求状态判断和 趋势分析 第四节 社会总供求状态形成分析,第一节 社会总供求的统计 一、社会总供求的概念,一、社会总供给: 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生产要素劳动、资本、经营管理才能等的总和。即各生产要素相应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总和。,社会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收入总和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二、社会总需求 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 社会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两种统计模式: (一)、间接法: 借助于其他指标来间接进行分析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均衡与失衡问题的方法。(失业率、物价指数、汇率波动等),(

8、二)、直接法: 即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出发,从流量与存量两方面统计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反映社会总供求运行过程的数量特征。 包括实际发生的供求总量和未实现平衡的供求总量。在这种模式下,总供求量经常存在缺口,使得总供求经常不等,由此判断总供求的均衡与失衡。,第二节 社会总供求的直接测算法,一、社会总供给指标,1、流量总供给=GDP+进口商品+劳务输出-损失 2、期初期末结余总供给=库存+储备结余+人工培育资源增长量 3、本期实现总供给=存量总供给- 期末结余总供给 4、本期形成总供给=存量总供给-期初结余总供给,二、社会总需求指标,1、流量总需求=存量总需求-期初结余总需求 2、期初期末结余总

9、需求=期末结余总需求期初结余总需求 3、本期实现总需求=存量总需求期末结余总需求 4、存量总需求=期初结余总需求+流量总需求,三、总供给的测算方法 1、流量总供给=生产法GDP 2、,结余总供给,期初(期末) 批发零售贸 易业库存,期初(期末)工业 企业销售库存,人工培育 资源增长量,四、总需求的测算方法 1、流量总需求,2、结余总需求,A、结余投资需求 未实现预算投资拨款 未实现国内投资贷款,B、结余消费需求 居民储蓄 手存现金 机关团体存款,第三节 社会总供求状态判断 和趋势分析,一、社会总供求均衡概念 二、社会总供求失衡类型 三、社会总供求状态判断的统计方法,一、社会总供求均衡概念,1、

10、流量、存量、结余三方面总供求相等。 2、如果供求不等,但并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实现,就可认为总供求均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种均衡应该是一种基本趋势或大致均衡 2、这种均衡应该是动态平衡而不是静态平衡 3、这种均衡包括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 4、这种均衡包括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二、社会总供求失衡类型 1、从总体看,2、从两大市场上看: (商品、服务市场) (货币市场) (1)商品服务需求供给 货币市场需求供给 (2)商品服务需求供给 货币市场需求供给 (3)商品服务需求供给 货币市场需求供给 (4)商品服务需求供给 货币市场需求供给,三、社会总供求状态判断的

11、统计方法,1、物价指数法 目前食品价格指数14.4% CPI 达到6.4% 2、监测指标法,面包的价格已经涨到10元一个了,3、统计测定法 (1)本期形成总供求差率= (流量总供给流量总需求)流量总需求 本期形成总供求差率=社会总供需比率-1 供求差率= (存量总供给存量总需求)存量总需求,供求差率=存量总供需比率1,A、如果供求差率100%, 说明 供求 商品供过于求,存货增加,厂商就要收缩生产,经济发生萧条。 B、如果 供求差率100% 说明 求供 产生过度需求,商品供应不足,价格不断上升引起通货膨胀。,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假通胀。(求大于供) 1、测算出库存积压占库存总量的比重; 2、由

12、于产品积压,开工不足的百分比,设备利用率下降的百分比; 3、进口竞争产品中,由于进口产品积压,生产能力不能发挥的百分比;,第四节 社会总供求状态形成分析,一、社会总供求状态的决定因素 (一)、社会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1、总产量水平 2、物价水平 (二)、社会总需求的决定因素: 1、收入水平增长 2、物价水平,二、潜在社会总供给的评价,(一)、潜在社会总供给的概念 是指在客观的可能的条件下可实现的最大社会总供给量。决定社会总供给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1、劳动就业量 2、资本存量 3、技术进步水平,(二)、分析方法 总的分析方法是分别对每个决定因素的实际水平与它的可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其

13、状态的特征。 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就业机会是否充分 2、平均开工时间长短问题(正常90%-95%) 3、工时劳动生产率,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1、单要素评价法: 劳动要素:劳动力要素 劳动生产率,、,资金要素:资金数量 资金利用效果,(1)、潜在社会总供给=正常劳动力数量正常劳动生产率 (2)、潜在社会总供给=正常资金数量正常资金利用效果,2、综合要素评价方法 潜在社会总供给= (资金投入资金边际产出弹性系数+劳动投入劳动边际产出弹性系数)正常综合要素生产率,3、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法 潜在社会总供给=正常劳动力每年正常工作小时数正常劳动生产率 (正常工作小时数=平均周工时数52周),三、社会总

14、需求形成分析(思考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 (二)、最终消费; (三)、货币供给与需求失衡作用; (四)、财政赤字; (五)、外贸变动的影响; (六)、物价变动因素;,四、影响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主要因素,请看一看 想一想 ?,第三讲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总体格局分析 第三节 个人收入分配分析,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一、国民收入分配起点; 国民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关系分析的对象,是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关系分析的起点。 1、国民总收入; 2、国民净收入; 3、个人可支配收入;,二、国民收入分配流程: (一)、分类: 初次分配 再分配 两者不同之处

15、: 1、分配领域不相同: 初次分配:生产领域 再分配: 全社会,2、分配部门不相同 初次分配: 由营利部门自主进行。 再 分 配: 由政府部门来进行。 3、分配所起的作用不同 初次分配: 对要素价格的形成起基础作用。 再 分 配: 以收入税等形式对各经济主体的初次分配起调节作用,解决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二)、分配流程: 1、初次分配流程 2、再分配流程,利息分红,国内生产总值,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 折旧,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政府,企业,居民,债券股票利息分红,储蓄利息,2、再分配流程 收入再分配就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形成的原始收入,在各机构单位之间所进行的“非交易”收支。 “非交易”收

16、支就是“转移”收支。 转移收支包括,经常转移 资本转移,:,现期所得税、财产税 其他经常转移收支 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图如下:,经常转移收支 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居民,所 得 税,其他经常转移收入净额,其他收入税,所 得 税,非物质生产服务转移,所 得 税,其他收入税,社会救济和补贴,来自国外经常 转移收入,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一)、要素分配格局: 指国民收入在投入生产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它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管理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分配格局是人们最为关心的一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主体分配格局: 指三大主体即政府、企业和居民形成的分配格局。 主要着眼于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和结果所蕴含的经济关系及其变化的结果,寻找不同分配环节对形成分配格局所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