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一节-认知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09657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一节-认知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一节-认知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一节-认知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一节-认知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一节-认知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一节-认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一节-认知(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第一节 认知的发展,认知,“指的是那些使头脑中产生认识的内部处理过程及结果”。广义的认知包括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意识、智力、思维、想象、创造、计划、策略的形成、推理、预测、问题解决、概念化、分类与关联、符号化和知识等。对于儿童来说,认知还包括记忆、注意、学习以及认知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语言的运用。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都有认知的成分,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一、早期认知的基础 (一)视觉 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6个月婴儿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接近成人。 1、视觉集中 出生3周后,婴儿开始将视觉集中在物体上。 婴儿出生2个

2、月表现比较明显,对鲜亮明亮的物体, 尤其是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表现为意味深长的偏好。 2、视敏度 视敏度(俗称视力)是指从一定距离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 新生儿的晶状体调节功能差,难以对视力对象进行有效聚焦 ,因此,他们的视敏度比成人低。3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像成人那 样对物体聚焦。6个月的婴儿视敏度达到20/100,2岁儿童的 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3、颜色视觉 一般认为,婴儿在4个月开始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 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其中红色物体特别容易引起婴儿兴奋。 一般来说,女孩颜色辨别能力比男孩强。,(二)听觉 1、听觉敏感 新生儿出生后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的差异(差异包

3、括声音的强度、频度、持续时间及定时)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最典型的反应事低频声音对婴儿的安抚作用。儿童对语言的听觉敏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其速率在不同的年龄却各不相同。 2、听觉定位 婴儿的听觉定位表现为型发展。早期的定位是一种皮层下的原始反射,后期则来自于皮层相对成熟的反应,具有更多的认识功能。 3、听觉偏好 婴儿早期就能辨别言语和非语言,而且婴儿特别注意人的嗓音,尤其是女性的嗓音,对自己母亲的声音更为敏感。婴儿的这种反应能鼓励母亲与婴儿交谈,提供更多的关注和爱,有助于婴儿自身情感、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4、听觉辨别 儿童的听觉影响着语言的获得、思维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开始,所以成人要高度重视保

4、护儿童的听觉器官和听觉功能。,(三)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 它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婴儿在视知觉上有明显的选择性,这些选择性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对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此外,物体轮廓对比度也是引起婴儿视觉偏好的有效刺激。 (四)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人判断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的物理世界中,但视网膜上的成像只是两维的。深度知觉实际上是依靠其他线索将两维成像转译成三维图像的能力。视崖实验是关于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五)方位知觉 儿童的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

5、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能比较固定地认识自己的左右方位(5-6岁) 第二阶段:儿童能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7-9岁)例如,儿童能辨别自己对面那个人的左右等。 第三阶段:儿童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这一阶段,儿童完全掌握了左右的相对性。 (六)多通道感知 过去人们认为,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把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加以综合。但是,新近的研究告诉我们,婴儿在出生时已经具有多通道感知能力,如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七)知觉恒常性 我们感知周围环境时,知觉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但当知觉条件不断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

6、的感知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婴儿头一年心理发展中,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形状恒常性)。 (八)感觉剥夺和“感觉轰炸” 感知觉是婴儿的主导心理过程。早期感知觉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显著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感觉剥夺的研究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当前的问题除了感觉剥夺外,还有相反的情况,我们把它称为“感觉轰炸”。许多人急于“开发”婴儿的智力,用各种刺激集中轰炸婴儿的感官,对婴儿进行早期训练,这些既伤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也伤害父母的正常发展。,一、婴儿的记忆 婴儿具有记忆能力这是现代心理学公认的事实,“客体永久性”法和习惯性、去习惯性法都运用于研究。研究表明婴儿不仅很早就有记

7、忆,而且还有一定的再认能力。在整个婴儿期,这种能力发生着各种变化,变得越来越趋向完善。 首先,婴儿的再认是不断发展的。 其次,婴儿的回忆也是有所发展。7个月的婴儿能寻找视野种消失的物体,这就说明婴儿已经具有回忆。,二、幼儿的记忆 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由于幼儿期整个心理水平的有意性都较低,幼儿的记忆很难服从于某一有目的的活动,而更多地服从于对象的外部特征,加上幼儿所掌握的记忆方法有限,因此,幼儿的有意识记较弱,而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幼儿的无意识记与材料的性质有关。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鲜明的材料容易引起无意识记。无意识记虽然与材料的特点有关,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幼儿的兴趣、情绪的强弱和态度。

8、无意识记的本质仍然是一种理解力的记忆,幼儿年龄越大,理解力越强,认识范围越广,因而无意识记的相关页是不断提高。在学习活动中,幼儿的有意识随着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提高和改进而不断发展。 幼儿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在发展。但是,两者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有意识记发展的速度增长得更为明显。材料难度越大,随年龄增长的两种记忆效果的差别就越小。,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 3、再认和再现 从信息加工过程看记忆,包括两种信息提取的方式:再认和再现。儿童很早就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它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提高。 许多学者还发现,当需要解决

9、的任务难度提高时,个体再认能力更明显地表现出随年龄增长的趋势。个体的再现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在年龄大的儿童再现时对外在线索的依赖,比年幼儿童要少。根据个体再现时所提供提示线索的不同,分为线索再现和自由再现。,4、自传体记忆 自传体记忆是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儿童的自传体记忆的发展与亲子活动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善于对孩子话语做精细化的母亲也有利于自传体记忆的精细化。同时儿童自传体记忆还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 5、婴儿期记忆缺失和记忆恢复现象 学术界公认只有当儿童出现自传体记忆时,才标志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记忆恢复现象反映幼儿记忆过程中另一类可能的遗忘曲线。表

10、现为幼儿在学习某一材料后不能马上完整的再现熟记的材料,而是过一段时间后记忆才得以完善。真正的遗忘要在达到高峰后才开始。,记忆策略是个体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取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儿童的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无策略阶段、部分策略阶段、策略效果脱节阶段、有效策略阶段这四个阶段。 (1)无策略阶段。 (2)部分策略阶段。 (3)策略效果脱节阶段。 (4)有效策略阶段。 1)视觉复述策略。 2)特征定位策略。 3)复述策略。 4)组织性策略。 5)提取策略。,1、直觉行动思维 所谓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在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11、。 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是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早期(幼儿园小班)。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点特点: (1)具体性和形象性。 (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 所谓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

12、过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抽象逻辑思维是借助人脑的最高产物概念来完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以下两点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尤其低年级儿童,他们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与直接可以感知的对象相联系。 (2)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是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二、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 1、智慧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一个子阶段(0-1个月)是反射活动阶段。,第二个子阶段(1-4个月)是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个子阶段(4-10个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 第四个子阶段(10-

13、12个月)是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的时期。 第五个子阶段(12-18个月)是感知运动智慧阶段。,第六个子阶段(18-24个月)是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阶段。,(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个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

14、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是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2、教育对儿童思维的影响 由于儿童各年龄阶段的智慧(思维)结构有它本身的特异性,因此,教育就必须要按照儿童的智力和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智慧结构,又要促进这个结构的不断建构。但是实际告诉我们,教育对儿童思维的发展是重要的,但又不是无限和万能的。教育不能够超越发展阶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 3、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 在儿童的

15、发展中,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是公认的。通过皮亚杰对思维和语言是异源的;语言是构成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这两个观点的论证得出了并不是思维与语言是彼此独立、各不相关的,而只是说它们不能彼此解释和相互归结。,三、后皮亚杰时期的认知研究 在皮亚杰之后出现了许多新观点,但是直到目前为止都不足以动摇皮亚杰的理论体系。 1、表征和概念 儿童之所以获得客体永久性,是因为当物体在儿童的视线中消失后,儿童头脑中依然保留物体的表象,我们把物体表象在头脑中的保存称为表征。最近研究指出,婴儿的表征能力早在客体永久性出现比皮亚杰所说的早,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2、推理和解决问题 皮亚杰以后的心理学研究发

16、现,儿童通常比皮亚杰所说的要更早有理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儿童的类比推理中。,1岁婴儿的类比推理实验,三山实验她看见的山是什么样的? 这是皮亚杰为了了解儿童是如何理解他人头脑里的认识而设计的“三山实验”。让被试坐在三山模型前,问他对面的女孩所看见的山是什么样的,请被试从不同方面拍摄的照片中选出一张对方心目中的三山模样。处于不守恒阶段的儿童总认为对方所看到的山就是自己所看到的那样。,1、幼儿期主要的思维方式是( )。 A.抽象逻辑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 D.具体逻辑思维,2、皮亚杰认为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是获得了( )。 A.知觉恒常性 B.方位知觉 C.深度知觉 D.客体永久性,1、B 2、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