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设计(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08915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歌曲离别的车站,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对,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你们有在车站送别亲朋好友的经历吗?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2.指名学生描述。3.师小结:是啊,大家在送别自己的亲朋好友时,都是依依不舍的。(出示课文两幅插图)1950年,我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

2、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看大屏幕,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4、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5、 看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请最后一排的那位男生说6、小结:你理解得对,亲人一般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课文中的亲人,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称彼此为亲人?(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几方面(课件出示阅读提示):1、读准字音,读

3、通句子2、思考文章主要写哪些亲人?3、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写上批注。开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出示生字。(1)教抽读生词,阿妈妮(n)、友谊(yi)等生字读音。(2)辨析字形:战役 硝烟 雪中送炭 4.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亲人?(教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大娘这部分内容。文中哪一段写大娘的?1、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2、你认为是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4、?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男生读反问句,女生读陈述句,比较两句话,哪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他认为是起到强调的作用,大家认同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能不能把这种强调的感觉读出来。读出来了吗?大家就像他这样读!3、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啊!齐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老师,我读懂了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的,说明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5、你回答得很完整!想像下当你饿得饥肠辘辘时,一位大娘给你送来了好吃的,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她说这句话(满怀感激)。谁来满怀感激地读一读。请中间这排那位戴眼镜的女生来读。你觉得她读得好不好?(如果你认可她的读法,请你一起读;有没有谁要向她发出挑战的?)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老师我从两个字中体会出来的:一个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个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师:你的理解很有深度。唯一是什么意思?是啊,为了救伤员,大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大娘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四

6、)拓展延伸1、 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请大家拿出笔和纸来写一写2、 汇报反馈(生1:大娘,您快回去吧!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生2:大娘,您跟我回中国吧!您已经没有亲人了,我就是您的亲人!)(五)、小结延伸,体验情境你们都是热心的好孩子!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再见了,亲人!” 我的片断教学到这里结束,谢谢!(六)作业。 1、.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在朝鲜战场上,_(谁)为了_(谁)浴血奋战,_(谁)为了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凝成了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 胜似_。2、搜集抗美援朝时期的感人事迹。附:板书 14、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深情厚谊 雪中送炭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大嫂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