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08691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精华)(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 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 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二、 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

2、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再说详细一些。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

3、和“博学”两重含义。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莫(大约)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1-6、7-33)文,文献。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

4、文”与“笔”两类;“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即今人的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可以看出文学观念的演进。2、 文学观念复古期也分为两个阶段:隋唐五代为第一期,宋(主要是北宋)为第二期。第一期尤其是唐人,批评六朝的“浮靡”文风,取消“文”、“笔”之分,反对骈俪,看轻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以“笔”为“文”,重在内容,主张文以明道,标榜他们所作是以古圣贤为法的“古文”。所以态度是复古的。如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唐

5、人主张明道,结果还是偏于学文;到了北宋道学家那里,才完全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为道而作文,不是以“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所以到第二期又取消了汉代“学(文学)”与“文(文章)”的分别,“文章”和“博学”又合而为一了。这两个时期为文学观念复古期。3、完成期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南宋元金,是“明而未融”的时期。第二期,明代,学风偏于文艺,批评偏于纯艺术,“空疏不学”成为时代病。第三期,清代,学风与明代相反,不是偏胜,而是集大成。清代学术的特殊在于,没有自己一代的特点,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如文学上,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

6、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清人没有此外的特殊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清代的文学批评也是如此。以前所有论诗论文的种种主张,清人没有不加以演绎而申述之的。清代可谓文论极为发达的时代。再之,清代学术有它特殊的风气,就是不喜空论,犹重实验。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是一般学者持守的信条。三、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1、批评文本的文学化中国古代文论从先秦的子书,到汉代的序跋、书信等都具有文学化倾向。魏晋南北朝更是批评文本的彻底文学化,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骈体文、陆机的文赋是赋体。唐代流行的是以诗论诗,杜甫戏为六绝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代诗话大盛,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其风、严羽沧浪诗话收其尾。明清流行小说、戏曲

7、的点评,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是代表人物。2、批评方式(话语)的诗性化如比兴的方式。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诗经中常用的创作方法。古人论理时也常用此法。如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不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老子中“上善若水”、“三十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1)。孟子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庄子中“庄周梦蝶”、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等。骈偶的形式。由自然之道启发的思维形式。刘勰说,“造化赋形,支(肢)体必双”、“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丽辞)。皋陶:“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满招损,谦受

8、益。”所以,骈偶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自然精神的美学体现。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曹丕典论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3、批评文体的泛体化即先秦的序、跋,汉代的书信,唐的以诗论诗,宋的诗话,明清的点评等。无定体,而无所不体。四、 中国古代文论史的研究及著作最早的文论史著作应是1925年出版(东京弘文堂)的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包括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三篇长篇论文)。此书主要集中在诗论方面,很不完备。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时任(19211924)东南大学国文系教授的陈中凡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所谓科学的方法即由西方接受的现代

9、科学研究方法。七年后,1934年,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世界书局)、罗根泽的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人文书店)相继出版。1943年,罗根泽的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出版。1944年,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明书店)、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出版。这几部著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定了基础和基本构架。尤其是郭绍虞的治学方法特别值得研究与借鉴。首先,把材料的搜集与观念的确立结合起来;其次,把文论现象与特定的思想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再次,特别注重汉语言文字的特性与中国文学之关系。参考教材: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

10、社,1979)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刘若愚(美)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1975年出版,1980年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007年9月2日2009年5月6日2011年2月21日第二讲 先秦文论概况一、 先秦文化思想对文论的影响。先秦指夏(前20701600)到秦(前221206)统一二千年的时间。先秦文化思想指周初到战国末期(前11世纪到前3世纪)近800多年形成的文化思想。周代的礼乐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先秦的“文学”概念还属于广义的文学范畴,没有从文化、艺术里分离出来;这时的文论

11、思想散见于经书和子书中,呈片段、零星状,不成系统。周代的文化思想主要指礼和乐。礼乐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礼仪制度,强调秩序与友爱,是用来调和不同阶级以及阶级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阶级统治的。周礼:“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这种关于乐礼功能的认识就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上古时期,乐的概念并不单指音乐,还包括诗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最初,乐占主导地位。后来,诗逐渐取代乐占据了中心地位。左传记载的季札(吴王诸樊的弟弟)观乐(鲁襄公29年,公元前544年,孔子7岁),对于乐与政治关系的评论(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是中国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学评论。听了周南、召南,说:“美哉!始基(

12、教化开始奠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郑:“美哉!其细(音节琐碎)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观大武:“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后来,周室式微,礼乐崩坏,引起后世诸子对以乐为主的文艺的不同评价。孔子是周文化的继承者。他的理想是“克己复礼”。但是,孔子的“礼”与周礼略有不同。后者主张“礼不下庶人”,前者强调“齐之以礼”。孔子对礼、乐、诗都非常重视,认为是培养君子的人格(“文质彬彬”),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他对诗的特性与作用(“兴、观、群、怨”)有生动的论述,对后世文艺观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孟子继孔子之后,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阐述了文艺审美性质的心理基础。老子虽然没有直接谈乐,

13、但基于“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现实,主张剔除“文化”,使人“复归于婴儿”。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墨家主张“非乐”。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浪费财物,加重人民的负担,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对的。但是墨子把文艺活动仅仅看作娱乐,所谓“乐以为乐也”,显然太狭隘。他不了解文艺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所以,荀子批评他“蔽于用而不知文”。韩非子认为文艺对社会秩序有破坏作用。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学非所用,用之则乱法”。又说,只要统治者以法治国,也可以“毕弋驰骋,撞钟舞女”。又不否认文艺的娱乐功能。可以看出,先秦诸子对于文艺的大致态度。儒家对诗乐格外重视,尤其

14、看重文艺的教化作用;墨、道从社会下层利益出发,否定文艺的积极意义,主张取消文艺;法家站在服务并取悦于统治者的立场,只承认文艺的娱乐功能。二、 先秦文论成就1、 文学观念的萌芽2、 以儒家诗论为核心的文论思想的初步形成3、 诗言志中国古代文论的开山纲领三、尚书尧典中的文学观1、尚书简介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史书,主要是记言的(春秋是记事的),是虞、夏、商、周几个王朝(2000多年)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汉代以前,尚书称为书,汉代今文学家始称为尚书(也称为书经,始于荀子)。尚书有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之分。今文尚书是由秦代博士伏生传下来的。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共28篇;最早用秦

15、通行的小篆书写,后改用汉通行的隶书,到汉中后期古文(早于小篆的先秦和六国所用的大篆或籀文等字体)本出现后,被称为“今文三家”(伏生所传,西汉形成的欧阳氏学、大夏侯氏学、小夏侯氏学三家尚书)。但经过历代学者考证,由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家传本等七个古文尚书本均为伪造本。只有西汉所传的28篇今文本内容是真的。但据近人考证,虞书、夏书多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然疑未可;周书多为当时史官所记。所以,今文尚书也有真伪之分了。2、尚书的论文思想(见教材27页)尧典是舜帝给主管音乐的夔下的一道命令。其中表达了先秦人的文学观念。有两点最为重要,对后世文学观影响很大:(1)诗的性质。尚书的作者提出“诗言志”的命题。强调诗是人的主观情志的抒发。这里的“志”与情同,或者说,前者包含后者。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诗言志”这种观点,反映了周人的文艺观。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