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二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08654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心理学-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心理学-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心理学-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心理学-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二章(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导学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学校心理学研究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理解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与系统观。学习完本章后,需要掌握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类型(横断研究、纵向研究、时间序列研究)和数据收集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第一节 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与系统观 一、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 心理学中的发展观主要是考察个体在其生命全程中生理的、认知的和社会性的变化历程,辩证地说,这个发展过程是持续的,它起因于个体所面临的矛盾与冲突。学校心理学的方法与原则必须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发展心理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如个体发展的历程、动因,以及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流派,构成了学校心理学的理论

2、基础。 (一)发展的含义 尽管人们对人类发展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多数人都同意以下结论: 个体的发展是一种系统性的变化,而非随机的; 个体的发展是永恒的,而非短暂的; 个体的发展变化具有累加性; 个体的发展是组织化的,而且这种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复杂; 个体的发展是一种目标指向的变化,是一种进步,而非逆向的衰减; 所有个体的发展与变化都是其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发展的动因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先天遗传给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包括教育)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展心理学要研究人类心理的先天因素,要研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文化

3、背景与人类心理发展的交互作用。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 在人类心理发展的历程中,外因与内因对其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人类身心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我们讲个体发展时,要注重内外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3、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 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我们在探讨心理发展的动因与规律时,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将相对主义的开放与理想化的终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科学地解释个体在生命全程中的心理持续发展趋势,又能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由于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不同理解,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4、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发展理论(developmental theories),这些理论为我们描述和理解个体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一般性的框架,为我们构造研究问题、指导研究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见知识小贴士2.1,知识小贴士2.1,发展心理学中不同的发展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Psycholdynamic Theories)。这派理论将个体的发展看成一系列连续的发展阶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要解决一些冲突,对这些冲突的合理解决就意味着个体的发展与成长。其典型的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和艾里克森的理论(Eriks

5、ons Theory)。这两个理论都认为人格是个体经验(包括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经验)的产物,个体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间是不连续的,但在前期的经验与后来的发展之间又具有连续性。 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ies )。这类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论的理论(Piagetian Theory)和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这些理论都关注个体的心理加工(mental processes)以及个体心理机能(mental functions)的实现,个体的发展是其通过思维推理而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试图控制环境的过程。 行为与社会学习理论(Behavioral

6、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ies)。依据这些理论,个体的发展是环境的产物。行为主义理论假设所有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而习得的;社会学习理论又进一步强调了观察学习的作用,这个理论假设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近年来,班杜拉(Bandura,1986)又进一步阐述了个体的特征、个体行为及其外界环境之间的多重交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个体的行为的“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观点。,二、学校心理学中的系统观 如果说发展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的话,那么系统观则为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 (一

7、)系统与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机能的整体。所谓系统方法,即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方法,即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系统方法的特征:整体性。依据系统观,世界上任何事物、过程,都不是孤立的、杂乱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备的新的特质。结构性。一个系统的稳定的联系,构成系统的结构,它保证系统的有序性。一定的系统结构就具有

8、一定的系统机能及活动规律。动态性。一个开放系统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即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自我调节与控制的特征。,(二)发展性系统理论 为了说明个体在其生命全程发展中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7)提出了她的“四系统观”。她认为,个体是在四个不同的结构水平上与他人或周围环境发生各种关系,或进行交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特定的交往模式,进行决定个体的发展历程的。见表2.1。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要考查儿童的发展,就必须考查诸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所有可能的子系统,特别是它们之间潜在的交互作用。,(三)家庭系统 家庭系统论(Family Sys

9、tem Theory)也称为社会系统论(Social System theory),它研究家庭中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Schwenk&Hughes,1983)。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就是一些亚系统,它们相互联结而构成家庭这个大系统。在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处于不同的关系和不同的位置上,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其中一个成员的行为变化就会相应地引起其他成员的行为变化(Hill,1971)。家庭系统论对学校心理学的启示是:当我们在考查一个儿童的种种问题时,其家庭系统的特征是我们必须高度注意的;同时,要改变一个儿童的行为,不改变家庭系统的状况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儿童的某些问

10、题行为的。 (四)学校系统 儿童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的影响。在学校系统中,我们着重关心的是课堂这个亚系统。巴顿(Bardon,1986)强调,课堂作为一个亚系统,是有其结构和层次的。在其中,教师居于控制地位,制度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多数课堂都有其独特的氛围(ethos)。在课堂中的学生组成了另一个独特的亚系统。在课堂这个系统中,存在多种关系的网络,包括教师与特定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等。此外,学校心理服务机构(School Psychological Services)这个亚系统也值得关注。,第二节 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Longi

11、tudinal study) 所谓纵向研究,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称为追踪研究。它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期内反复观察和测量同一组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其研究设计的图解如图2.1。 图2.1 纵向研究设计图解,纵向研究能使我们了解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的整个历程,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但它也有明显的局限,主要表现为:首先,样本的减少很大,特别是追踪时间越长,样本减少的越多;其次,反复测量会影响到数据的可靠性;第三,由于历时很长,因此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个体特定心理、行为的影响变大。 二、横断研究(Cross-

12、Sectional study)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行为状况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在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中,这种研究是最常见的一种研究类型。当我们要对某个儿童的某些心理、行为进行判断时,总是把其置于某一年龄段或某一年级儿童的一般状况的背景中加以分析的,这种研究的设计可用如图2.2来表示: 图2.2 横断研究设计图,横断研究可以同时研究大量的数据资料,成本低,费时少,研究效率比较高。但这种研究方式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较复杂。正因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各有其优缺点,因此,近年来,有人将这两种研究综合起来,形

13、成了聚合交叉设计,其设计图解如图2.3(链接5)所示。 从图中可见,这种设计既可以在较短时间里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行为的总体特征,又可以从纵向的角度了解个体心理、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 图2.3 聚合交叉设计,三、时间序列研究(Time-Series designs) 学校心理学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对儿童所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施加一定的干预,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就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类型。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准实验的研究成为学校心理学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类方法。 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

14、的实验研究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却不如真实验设计那样充分和严格。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坎贝尔和库克(Campbell&Cook,1966,1979)在讨论研究效度问题时首先提出来的。在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常用到的准实验研究设计方式是时间序列设计及其变式,其设计图解见图2.4:,图2.4 几种时间序列设计图解,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作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测量数据是否具有非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的一种准实验设计。这种设计有许多变式(如图2.4),这些变式都要求对被试的初始状态基线(baseline)进行测定,各

15、变式的差异主要在于随后处理的模式或程序不同。其中最常用的是A-B-B-A设计,和多基线设计(multiple baseline design)。 A-B设计是时间序列设计的基本形式(见图2.4,(a),即对一组被试进行一系列前测,然后施加特定的实验处理,再对这组被试进行一系列后测,比较前后测数据的差异。这种设计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你不能断定个体行为的变化是否真地来源于实验处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A-B-A设计加以部分的纠正,图2.4(b)中所提供的例子表明,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条件A下,被试的行为又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更佳的设计是A-B-A-B设计,(见图2.4(c),从图中可见,当实验

16、处理取消之后,被试的行为回到了基线水平,如果实验处理恢复,则实验的效果又重新出现,这表明观察到的效果是由于实验处理后引起的。,第三节 数据收集的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的心理特征。 (一)观察的类型 由于观察的目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不同的类型。见表2.2,(二)观察的设计 进行观察研究必须首先进行观察设计:确定观察内容。如,要研究儿童的攻击行为,就需要考虑观察对象怎样选,要观察哪些现象等等。选择观察策略。常用的观察策略有参与观察策略、取样观察策略以及行为核查表策略等。制定观察记录表。使数据尽可能地定量化。目前,在制定观察记录表时,通常采用观察代码系统,它是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方便而制定出的一些代码系统。我们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就曾制定了教师课堂提问与反馈的编码系统,见表2.3。训练观察人员。随着观察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察手段的多样化,对观察人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