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_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07517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9.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_1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_1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_1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_1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_1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_1(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288386693,讲师:张惠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age 2,考,考,你,公鸡,草地,牛,把三幅图二二归类,并说明理由?,Page 3,今天的孩子有何特点,头脑聪明,心灵脆弱人际不良,极端自我,Page 4,“问题一族”:为什么学生越来越难教?,“五迷族”迷网、迷星、迷信、迷情、迷茫,“草莓族”“心理脆弱现象”,“漂移族”“守望族”“流动留守儿童问题”,Page 5,青少年是一群令许多成人觉得惶恐与困惑的孩子,想放手却放不下心,想参与却不得其门而入。,成人们的“困惑”,Page 6,第二讲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2、变化。,一、心理发展的含意,Page 7,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Page 8,1、连续性与阶段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Page 9,学龄前的幼儿阶段,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概念,儿童的认识能力,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青年时期,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进行逻辑思维。,Page 10,2、方向性与顺序性,二、心理发展的

3、一般规律,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儿童身体发展,头部,躯干和四肢,Page 11,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大骨骼与大肌肉,小骨骼小大肌肉,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具体,抽象,Page 12,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03岁: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 37岁: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 712岁:主要是形象抽象思维; 1215岁: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 1518岁:主要是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顺序,Page 13

4、,3、不平衡性,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Page 14,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出生第一年) 青春期(1316岁),儿童整体发展,Page 15,王某是高一学生,父亲因生活压力过大,精神分裂,母亲下岗待业。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品行不端,以叛逆者自居。他处处显示出与众不同,并且和老师的关系紧张。在众目睽睽之下从讲台爬回自己的座位,学狼叫,自习课席地而坐,对什么都无所谓,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与任何人都格格不入,他很自卑,尤其是对老师,他更是充

5、满了敌意。,案例分析,Page 16,4、个别差异性,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在:发展的优势、速度、高度差异,Page 17,画图游戏,“我说你画”,Page 18,样图,你画对了吗?,Page 19,沟通的最高境界 说要说到别人很愿意听 听要听到别人很愿意说!,Page 20,(一)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斯基,三、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Page 21,(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提示:抓住发展的关键期。,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Pa

6、ge 22,草丛边,整整齐齐排列的蛋壳“啪”的一声裂开了,一只只毛茸茸的小东西依次从蛋壳中爬了出来,昂了昂细细的脖子,,抖一抖身上稀少的羽毛,小眼睛骨溜溜一转,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它们在寻找什么?食物还是母亲?,澳大利亚动物学家-用鸭子做实验,Page 23,忽然,有一位和蔼可亲的男子出现在田野里,看了它们一眼便转身走开。这群刚钻出蛋壳的小东西们立刻迈开细细的小腿,一摇一摆地跟着老伯在田野里走着。,澳大利亚动物学家-用鸭子做实验,Page 24,这时,一只鹅妈妈从远处赶来,一定是来看自己的小宝宝们。小东西们跟着伯伯走得正欢,看到鹅妈妈也不理不睬。鹅妈妈只能伤心地在草丛边等着小鹅们回来。,澳大利亚

7、动物学家-用鸭子做实验,Page 25,那位伯伯走到了一个小山顶上,小鹅们犹豫地停下了跟随的脚步,伯伯在山顶上挥动着双臂,小鹅们拍打着翅膀立刻飞向了他。,澳大利亚动物学家-用鸭子做实验,Page 26,认人为父的小鹅,动物的关键期只发生在生命中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Page 27,印度发现的狼孩,Page 28,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人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具有的水平,叫做现实水平;一种是在别人的引导下所达到的水平,叫做潜在水平。在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人们形象地

8、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的,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Page 29,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环境和教学对个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习的最佳期限:即学生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再去学习相应的技能、技巧就会事倍而功半,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对于个人发展不利。,“最近发展区”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Page 30,(二)经典心理实验棉花糖实验,40年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切尔做了一个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实验。,Page 31,卡罗琳还是一名4岁的小女孩时。被邀请到斯坦福大学的一间游戏房。房间里面摆放着一张桌子,一

9、把椅子。有人叫她坐在椅子上,桌子上的盘子里装着棉花糖一名研究者对卡罗琳说:她可以选择现在就吃一块棉花糖,或者等他出去一会儿,当他回来后,她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在他出去期间,如果她等得不耐烦,可以摇桌子上的铃,他会立刻返回,那么她只可以得到一块棉花糖。说完,他离开了房间。,Page 32,虽然卡罗琳对这次试验并没有清晰记忆,做实验的科学家也拒绝透露关于实验对象的信息,但她有强烈的感觉,自己选择了等待,吃到两块棉花糖。“我很擅长等待,”卡罗琳告诉我,“给我一项挑战或一个任务,那我一定会找到方法去完成它。,Page 33,多数孩子无法抗拒眼前的诱惑,连短短3分钟也等待不下去。“有几个孩子,不假思索,

10、立刻就吃掉了棉花糖。”主持这次实验的米切尔说。“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等待。多数孩子会猛盯着棉花糖,大约30秒钟后觉得等不下去了,于是摇铃。”只有约30%的孩子,像卡罗琳一样,成功等到实验者返回,有时候要等上15分钟。这些孩子找到了一种抵抗诱惑的方法。,Page 34,当时,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等待的能力取决于他们渴望棉花糖的程度。但不久后,他们发现,所有孩子都同样渴望额外的零食。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自我控制能力?根据数百个小时的观察,米切尔认为,关键在于“策略地分配注意力,”那些有耐心的孩子会用手遮住眼睛,或者在桌子底下玩躲猫猫,或者高唱从电视上学会的儿歌。“他们的欲望并没有消退只是被暂时忘记了。

11、,Page 35,研究者发现那些通过实验的孩子成年后更加成功。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力是预测人生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但米切尔认为智力其实受制于自我控制力,“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Page 36,电梯内发生了什么?,视频观赏,Page 37,阿希在校园中招聘志愿者,号称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实验在一间房间内举行,形式非常简单,就是给被试呈现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一条线段,被试需要在另一张上印有几条线段的纸上找出与刚才那条长度相同的。,(三)阿希“从众”实验三垂线实验,Page 38,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

12、,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人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接着好戏上演了,(三)阿希“从众”实验三垂线实验,Page 39,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都不太可能答错。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在18次测试中,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当然他们是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三)阿希“从众”实验三垂线实验,Page 40,结果,这项测试志愿者们的最终正确率为63.2%,而没有干扰单独测试的对照组正确率是99%。而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

13、也就是选择了跟助手们相同的错误答案。有5%的人甚至从头到尾跟随着大部队一错到底。只有25%的人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正确的观点。,(三)阿希“从众”实验三垂线实验,Page 41,阿希做这项研究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五十年代人们还在对二战进行反思,不明白为什么整个德国可以在纳粹的带领下做出那么多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阿希的实验证明个人会屈从与集体的压力,即便他明白集体的行为是错误的。,阿希“从众”实验的现实意义,Page 42,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

14、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什么是“从众心理”,Page 43,什么是从众现象?,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Page 44,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材料二: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后来听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 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心理从众,Page 45,材料一:今天我们做一道作业题,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行为从众,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

15、,我也买这种资料,Page 46,1、学习从众,我的成绩又不是最差的哪一个。,大家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中小学生的主要从众行为,Page 47,2、作弊从众,中小学生的主要从众行为,校园里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Page 48,3、消费从众,吃的高档 穿戴时髦 玩的够派,中小学生的主要从众行为,Page 49,中小学生的主要从众行为,4、恋爱从众,不谈恋爱者, 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Page 50,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越多,则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导致从众行为的因素,Page 51,2、群体的一致性,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甚至是严厉制裁。,Page 52,3、群体凝聚力,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他们相互之间的依恋性就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从而表现出很高的从众倾向。,Page 53,4、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模糊的、难度较大的任务与明确的、容易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比如,群体讨论的问题很复杂,而且又缺乏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