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巩固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必修1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06438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巩固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巩固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巩固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巩固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巩固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巩固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巩固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必修1(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晨读识记板块,第 4 课 烛之武退秦师,语篇全解板块,领悟发现板块,落实应用板块,领读课文,精读课文,写法领悟借鉴,素材发现应用,全解课文,读美文滋养心灵,背名句烂熟于胸,读人物知人知情,单元是古代 。也是我们 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单元, 所以要先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然后反复诵读,细心体会。要达到读的高层要求需要“熟读成诵”。,记叙散文,是啊!朗读、背诵是提高文言文 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还要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既然是记叙散文,那就要欣赏 写人记事的艺术手法,鉴赏作品

2、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读美文滋养心灵,因为有你 虽然,我们古老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但依然还坚挺着前进的风帆。这因为有你,我优秀的中华儿女。 中国为你而骄傲。你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民族的脊梁。如果我们的民族,没有你,它的生命将是如何的暗淡,它将会走向何等可怕的深渊啊!你以你坚毅不挠的行动,告诉所有的居心可怕的人们:中国人是不可辱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中国人将为国而生、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中国因你而精彩。你使我想起了志在维新、视死如归的谭嗣同;你使我想起了抛妻别子、不惮前驱的林觉民;你使我想起了东渡扶桑、救国救民的秋瑾;你使我想起了弃医从文、疗救民心的鲁迅

3、;你使我想起了所有为我们中华的独立崛起,探索着、痛苦着并奉献着的人们。陈毅元帅如是说:“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到中俄战争,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重若苦海的苦难,漫漫修远的长路,并没有使东方巨人从此消亡的缘故,正是因为有你们啊,我们民族最可爱的人,正是你们这些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组成浴血奋战的洪流,力挽狂澜,吹响起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新纪元。,读人物知人知情,一、人物档案,二、人物颂歌 秉笔直书左丘明 史的本质在于求真求实。你,左丘明,秉笔直书,首倡史学直笔的优良传统,所以文心雕龙才有“辞宗丘明,直归南董”的名句,才有

4、司马迁编撰史记较多直接采用左传中的史料的佳话。,你认为忠于历史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你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你博得了广泛赞扬和“君子”美誉。你与孔丘同为春秋人,而孔丘曾以你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也就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觉得可耻。孔子评价你的这些话,就是你左丘明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见证,是你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的见证。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质才称

5、得上史笔,文质彬彬才算得上君子,说的就是你左丘明!,背名句烂熟于胸,1 ,君之薄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君亦无所害。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君之 所知也。 4夫晋, ?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仁; , 不知; ,不武。,邻之厚,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以乱易整,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一、相知识,左传主要记载

6、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传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还善于以委婉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又有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二、背景链接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

7、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

8、、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附:秦晋围郑形势图,三、主旨领悟 这是一篇记述春秋战国外交家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四、行文脉络,答案:(1)介词,因为 (2)表递进,

9、并且 从属二主 (3)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两个名词连用,而此时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且这两个名词又不是并列、偏正等关系,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以其无礼于晋。 _ 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 _,答案:(1)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2)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环节二 分析文理 3下面各选项中属于秦、晋围攻郑国原因的一组是( )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A B C D 解析:句

10、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不属于原因; 是郑国被围攻的两个原因;是晋军驻扎位置。 答案:B,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作用的一项 是 ( ) A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能赴秦营单 独拜见秦王埋下了伏笔。 B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 两个大国的围攻,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 C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 可乘。 D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 方便。,解析:B项是说的“晋侯、秦伯围郑”句的作用,而非“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作用。 答案:B,答案:(1)推辞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做 同“矣” (3)连词,表转折,

11、然而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句末语气词 (4)答应 代词,代“见秦君这件事”,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_ _ (2)是寡人之过也。 _ _,答案:(1)佚之狐对郑伯说。(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 (2)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用“也”表判断),文言文中“是也”是一个常见文言句式,这个句式为判断句。其中表判断的是“也”字,此为句末表判断的语气词;而“是”则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是”差别很大,在此句式中“是”为代词,可译为“这”。,环节二 分析文理 7下列各句中属于侧面表现烛之武非凡能力的一句是 ( )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

1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解析:A项佚之狐之言,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符合题干 要求。B项是烛之武推辞之言。C、D两项属于郑伯诚恳 的道歉与分析形势。 答案:A,解析:本段中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句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没有故意刁难之意。 答案:C,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2)介词,拿,用 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3)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境 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 (4)何 使动用法,使

13、灭亡 通“倍”,增加 (5)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雄厚 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薄弱 (6)古今异义词,把当做 古今异义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7)古今异义词,出,使的人 通“供”,供给 古今异义词,缺乏的东西 (8)连词,况且 动词,给予 (9)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10)侵损、削减 哪里 (11)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考虑 (12)读yu,通“悦”,高兴,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置于谓语动词前时,往往用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时有两种情况: 一、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译时可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二、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翻译时,译为“在时”。,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夫晋,何厌之有? _ _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 _ (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_ _,答案:(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2)如果让郑国灭亡而对您有利。(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3)(秦伯)派杞子、逢孙、杨孙帮助郑国戍守,自己便率军回国了。(省略句,省略主语“秦伯”),环节二 分析文理 11下列各句不属于烛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