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峰--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保健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02934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立峰--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保健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李立峰--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保健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李立峰--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保健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李立峰--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保健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李立峰--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保健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立峰--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保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立峰--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保健(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前 儿 童 卫 生 学,主讲:李利峰,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心理能力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一些不良影响会给儿童带来心理上和行为上的适应问题。因此,讲究心理卫生,维护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心理卫生的概念 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它是指维持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以及矫治各种不健康心理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

2、持最高、最佳的状态。 (二)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就是指一个人在情绪、观念、行为、兴趣、个性等方面出现一系列的失调,亦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意义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意义 (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内容 1、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 2、加强各种心理保健措施,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3、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认知方面一般表现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智力落后的儿童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 智商在130以上,为

3、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如果某个儿童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发展水平,那么该儿童智力发展就可能是不正常的,其心理也就不可能是健康的。 智力正常或超常只能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标志。婴幼儿正处于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为幼儿做智力测验,要考 虑智力的年龄标准和发展效应, 要防止滥贴标签的现象。,2、情绪稳定愉快 情绪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 良好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平衡状态。 心理健康的儿童表现为

4、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对他人的爱心和同情心。在他们身上,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情感总是多于消极情感,能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心境,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对待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能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适度反应,逐渐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如果情绪太易变,反复无常,情绪的表现与内心体验不一致或与外部环境不协调, 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3、人际关系和谐 我国心理学家丁瓒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的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能逐渐学会与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他们乐于

5、与人交往、合群、能理解和接受别人,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他们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不能与人合作,甚至侵犯他人。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产,猜疑、嫉妒,退缩,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4、行为统一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变得有了条理,主动注意时间逐渐延长,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渐趋稳定。心理健康的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是协调一致的。其行为通常表现为既不过敏,又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与大多数同龄儿童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儿童,

6、注意力不能集中,兴趣时常转移,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行为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很差。,5、性格乐观开朗 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性格良好反应了人格的健全与统一。学前儿童的性格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儿童的性格一经形成,就出现了相对稳定性。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具有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热情、慷慨等性格特征。对自己、对别人、对现实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与别人和现实环境经常处于不协调的状态,表现出冷漠、自卑、孤僻、胆

7、怯、执拗、依赖、吝啬和敌意等 不良的性格特征。,6、自我意识良好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在性格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小儿在语言中出现“我”时,就可以说他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儿童,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他们身上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观念占优势,对自己表现出自爱、自尊、自豪感;对他人则表现出友善、同情、尊敬和信任。,四、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儿童心理健康状态的维持以及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发展,都是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理(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2、胎内环境 (1)营养

8、不良的影响 (2)患病或用药不慎的影响 (3)情绪状态的影响 此外,妊娠期环境污染、放射线、烟酒等也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3、脑损伤或疾病 (1)分娩中的脑损伤 (2)脑外伤和脑疾病 4、生理发育迟缓,(二)心理因素 1、气质与性格: (1)易养型(40%):“容易护理的”儿童。他们的生理活动的规律性强;喜欢探究新事物;适应性强;遇困难能坚持。 (2)难养型(10%):“护理困难的”儿童。他们的生理活动没规律;对新事物难以适应;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情绪波动;遇挫折易灰心。 (3)兴奋缓慢型(15%):“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节律多变;初遇新事物或陌

9、生人时往往会退缩,对环境的适应较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强度弱;心境带有否定性;活动量小。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是人对客观现实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幼儿最明显、最主要 的心理特征。,2、需要与动机:儿童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生理的需要。随着身心的发展以及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儿童的需要也越来越复杂。如产生被爱、被尊重、被别人称赞等需要。儿童年龄越小,对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就越迫切。婴幼儿对食物、水、氧气、睡眠、休息、衣着和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生理需求十分敏感。当环境不能及时提供条件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时,就会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或紧张状态。儿童就会体验到挫折。儿童受到挫折以后,

10、会发生一些行为上的变化。儿童的某些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一些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欺骗、攻击等。,3、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体验,主要反映了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直接关系。学前儿童心理的紧张状态和平衡失调往往与他们的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 焦虑与人类身心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有关,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期望需要的满足,假如儿童安全、爱与归属、自尊等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儿童怀疑自己的需要未得到满足,都可产生焦虑情绪。 恐惧常与焦虑联系在一起,恐惧是儿童时期经常产生的情绪。许多正常的儿童不仅对某些特殊事物感到恐惧,而且常常害怕多种事物。,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

11、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 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儿童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和行为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三)社会因素 1、家庭: (1)家庭结构 (2)家庭氛围 (3)家长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4)教养态度和方式 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或冷漠型、民主型,2、托幼机构 (1)师幼关系教师亲切和蔼的教学态度可以诱发儿童良好的情绪和情感 (2)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积极行为友好、帮助、分享、合作、同情、

12、谦让 消极行为打人、说难听话、抢占玩具、招惹别人、吵闹、引起冲突等。,研究发现受欢迎幼儿表现出较多的积极、友好行为和很少的消极行为;被拒绝幼儿则表现出较多的消极、不友好行为,积极友好行为则很少;被忽视幼儿表现出的积极、友好行为和消极、不友好行为均较少,一般幼儿在各项研究中均居于中间水平。可见,为幼儿提供同伴的共同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同伴集体,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促进其亲社会性行为的正常发展是非常重要的。,3、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人群、社会价值观、人口密集、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3、。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物因素是基本因素,社会因素通过心理因素来实现,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五、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及矫治策略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策略 1、培养儿童的自尊、社会性和自主性 2、家庭成员要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教养态度要一致, 3、要有鼓励儿童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措施 1、行为矫正法 是根据学习的原理运用奖罚的方法

14、去改变或消除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学前儿童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一方法在学前儿童的补偿性教育中已被最广泛地采用,在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学前儿童身上应用,也大多收到明显的效果。 2、游戏矫治法 为儿童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学前儿童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学前儿童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学前儿童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3、家庭治疗法 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

15、,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先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再对问题儿童进行家庭干预,这对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4、团体训练法 团体训练法是一个既可以加强团体成员关系、同时又可以有效消除自闭行为的方法,如对在幼儿园有自闭表现的孩子,可以由教师组织一个简单但较适合团体成员性格的活动,比如种树、种花或者简单的团体体育运动,这样可以强化团体成员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增强彼此的认同感。,5、动物辅助疗法 动物辅助治疗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而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或者使个体的心理状况透过有动物参与的活动,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而能

16、适应社会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干预方法。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儿童的焦虑,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尤其是可减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脑瘫等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及其防治 所谓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的、反应不甚剧烈且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能与现实保持接触的暂时心理紊乱。 一、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 (一)是否有某些行为表现 正常即平常,如果某个幼儿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同年龄大多数儿童都有的,那么这个幼儿心理正常的可能性就高,如果同龄大多数幼儿都有而他没有,或大部分幼儿没有他却有,这都可能是不正常的。,(二)行为表现的程度 虽说某些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大多数儿童都有的,但某些幼儿表现的严重性超出了大多数孩子的表现程度,也属于不正常。 (三)从个体的发展来看 正常的幼儿,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这种发展尽管时快时慢,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如果幼儿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的现象,那很可能就不正常了。,二、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治 (一)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主要有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