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临床执业医师培训实验室检查2011.06课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96207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0.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临床执业医师培训实验室检查2011.06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11临床执业医师培训实验室检查2011.06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11临床执业医师培训实验室检查2011.06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11临床执业医师培训实验室检查2011.06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11临床执业医师培训实验室检查2011.06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临床执业医师培训实验室检查2011.06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临床执业医师培训实验室检查2011.06课件(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室检查 执业医师培训,黄庆 西南医院检验科,2,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实验诊断学:运用理化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试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3,实验室检查的临床用途,4,临床实验室的基本组织结构,5,实验室检查的发展趋势,检测流程自动化 检测试剂商品化 检测方法标准化 检测标本微量化 检测技术现代化 统筹管理有序化 质量控制规范化,西南医院检验科工作区,血常规,7,人体血液的成份,血 浆:55%,血细胞:45%,8,血细胞发育过程及命名,9,考核项目,红细胞

2、(RBC) RBC计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RBC平均体积(MCV)、RBC平均血红蛋白量(MCH)、RB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网织红细胞(Ret) 白细胞(WBC) WBC计数、WBC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血小板(PLT) PLT计数 红细胞沉降率,10,一、红细胞参数,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并协同维持酸碱平衡,红细胞的生理功能是依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完成,因此,当血红蛋白因某种因素减少或丢失时,则红 细胞丧失其正常生理功能,11,1.RBC计数和Hb测定,生理性增多 新生儿、胎儿、高原居民、剧烈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情

3、绪激动等 生理性减少 6m-2y婴儿、儿童(15岁)、老年人、妊娠中后期 生理性差异,12,病理性增多,相对性增加:血浆容量 RBC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增高:血中RBC生成素增多所致 RBC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降低所致;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携氧能力低) RBC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和肾脏疾病相关;见于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 原发性增高(真性RBC增多症):

4、原因未明的RBC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13,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RBC生成减少 RBC破坏增多 RBC丢失过多 诊断标准 成年男性:120 g/L (正常参考值:120 160 g/L) 成年女性:110 g/L (正常参考值:110150 g/L) 孕妇:100 g/L,14,2. 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比容(HCT)又叫红细胞压积(PCV) HCT是指血细胞(血液有形成份)占全血容积的比值 临床意义 掌握血液释释度的可靠指标,常作为脱水病人的补液依据 判断血液粘度的指标,预测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计算红细胞的三种平均值,用于贫血的分类,15,临床意义,HCT可反映RBC增多或减

5、少,还受RBC体积大小和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从而判断血液浓缩程度和贫血等状况 HCT增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真性RBC增多症、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慢性心肺疾病,HCR可达60% HCT减低:见于各种贫血。,16,3. 红细胞的三种平均值,RBC平均体积(MCV) 每个RBC的平均体积 RBC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每个RBC所含Hb的平均量 RB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Hb的浓度,17,临床意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18,4. 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6、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蓝色点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19,临床意义,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敏感的指标,对贫血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等具有重要意义,评价骨髓造血功能 增高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降低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在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时,骨髓中异常细胞大量浸润,使RBC增生受到抑制;某些化学药物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监测治疗或骨髓移植后的骨髓造血功能,判断隐性失血的有效指标,监测放疗及化疗

7、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20,5.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ESR增快的最基本因素:缗钱状RBC 正常参考值 0-15 mm/h (男) 0-20 mm/h (女),21,缗钱状RBC形成原因,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 正常RBC因胞膜表达的唾液酸带负而彼此排斥 白蛋白带负电荷、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带正电荷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或白蛋白 ESR 胆固醇、甘油三酯有促进作用,卵磷脂有抑制作用 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RBC数量 RBC下降阻力 ESR RBC直径 ESR 球形RBC不易形成缗钱状 ESR RBC数量 RBC下降阻力 ESR ,22,生理性增快,年龄因素:儿童

8、(60岁) 性别因素:女性月经期 妊娠因素:妊娠时间(3个月),23,病理性增快,各种炎症性疾病 急性细胞性炎症:血中急性期反应物质迅速增多(e.g., 纤维蛋白原),使RBC成缗钱状聚焦 风湿热、结核病:纤维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临床上常用ESR来观察结核病及风湿热有无活动及其动态变化 组织损伤或坏死:可用ESR结果鉴别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ESR;心绞痛:ESR正常 恶性肿瘤:与肿瘤分泌糖蛋白(属球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和贫血等因素有关 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的疾病: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MM)、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9、、亚急性感染心内膜炎、黑热病等等 其它:贫血(Hb 90 g/L)、高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粘液水肿等患者),24,二、白细胞参数,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25,1. WBC总数的生理性变化,年龄和个体差异:新生儿2岁幼儿成人 日间变化:午后较清晨多 妊娠和分娩: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时较多 其它:剧烈运动、疼痛、饱餐、高温、严寒、情绪,26,2. WBC病理性变化的判断标准,白细胞减少症:WBC 4109/L 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 2109/L 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 0.5109/L,27,3.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加,

10、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e.g.,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为常见(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WBC总数不高反低) 严重的组织操作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 h 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时,WBC总数可达20109/L 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28,3.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感染:特别是G杆菌感染、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e.g., 流感、病毒性肝炎)、某些原虫感染(e.g., 疟疾、黑热病)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 物理和化学因素损伤:X线和放射核素等物理因素

11、;苯、铅、汞等化学物质;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和抗甲状腺药物等化学药物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29,3.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指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分叶情况,它反映了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30,核象变化的种类,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 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 核右移:外周血五叶核以上粒细胞超过3% 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31,4. 嗜酸性粒细胞病理

12、性增多,判断标准: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值 0.5109/L 寄生虫病:尤其是引起组织损伤的蠕虫类 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皮肤病: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 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某些恶性淋巴瘤:某些上皮系肿瘤(e.g., 肺癌)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内分泌疾病:脑垂体功能低下、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32,5. 嗜碱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判断标准:嗜碱性粒细胞的绝对值 0.1109/L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红斑及风湿性关节炎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

13、髓纤维化 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其机制不清 其它:糖尿病、传染病(e.g., 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33,6. 淋巴细胞生理性变化,新生儿:N 70% + L 30% 6-9天:N 50% + L 50% 2-3岁:N 30% + L 70% 4-5岁:N 50% + L 50%,34,6. 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 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35,6. 淋巴细胞病理性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

14、,以及放射线操作、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36,6. 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外周血中见到1种或1种以上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 感染性疾病: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病毒性疾病均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细胞肥大病毒感染有关) 其它疾病: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等,37,7.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判断标准:单核细胞的绝对值 0.8109/L 某些血液病: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某些感染性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38,三、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减少 血小

15、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性损伤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DIC、TTP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症)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RBC增多症 、原发性PLT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这种增多通常是轻度,在500109/L以下,尿常规,40,肾脏的生理功能, 生成尿液,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蛋白质和酸碱等代谢平衡 兼有内分泌功能,分泌某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肾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 维生素D,41,尿液的生理功能,尿液是血液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

16、和集合管排泌和重吸收后形成的终末产物 排泄废物、异物 维持体内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维持内环境稳定,42,考核项目,理学检查:尿量、颜色、气味、比重 化学检查: pH值、尿蛋白质、尿糖、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 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细胞(RBC、WBC和脓细胞、上皮细胞)、管型,43,理学检查:尿量,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起重要作用,两者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球-管平衡,使每日排出尿量保持于正常范围 参考值 正常成人:1,000-2,000 ml/24h (均值: 1,500 ml/24h) 儿 童:500-1000 ml/24h 婴 儿:100-150 ml/24h 新 生 儿:30-60 ml/24h,44,尿量变化的分类,多尿:成人尿量 2,500 ml/24 h 少尿:成人尿量 400 ml/24 h 无尿:成人尿量 100 ml/24 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