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课件:2.6求索真理的历程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96120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课件:2.6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课件:2.6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课件:2.6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课件:2.6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课件:2.6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课件:2.6求索真理的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课件:2.6求索真理的历程(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含义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 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 ;实践具有 ;实践具有 。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 (4)实践是认识的 和 。,实践,物质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归宿,1.真理是 的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 同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3) 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 的 的 真理是 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

2、适用的 和 ;真理是 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 。,客观,主观,客观,正确反映,真理,具体,有条件,有条件,条件,范围,具体,统一,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 往往要经过从 到 ,再从 到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 :人类认识是 的。追求真理是一个 的过程。 (3)总之,从 到 、从 到 的循环是一种 的前进或 的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认识,实践,无限发展,永无止境,认识,认识,实践,波浪式,螺旋式,反复性,正确

3、认识,实践,认识,无限性,实践,讲解一:实践是认识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注意: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正确理解实

4、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关系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的活动,人既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与社会与他人有这

5、样那样的联系,又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的活动,人既生活在一定的社

6、会关系中,与社会与他人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又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注意: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是在实

7、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3.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

8、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

9、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注意: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不能等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自己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别人那里获得的知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

10、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指导作用是指积极的反作用),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向歧途。,【温馨提示】 1.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点评】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整个世界。 2.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点评】 认识来源于

11、实践,正确认识的获得不一定要经历失败。3.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点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不能把来源和途径混为一谈。 4.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一回事吗? 【点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情。,【高考题例】 (2010江苏卷29) 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2、,【解析】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常考题。学生能准确识别A、B、C、D有难度。,【答案】 B,【变式训练】 (2010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解析】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

13、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答案】 B,讲解二: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如何理解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杀不了的。 (3)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内容的,

14、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他就有真理。 注意: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其形式是主观的,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

15、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理解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前进的、发展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条件是具体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是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4)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