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5709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发展与教育(2)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2)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2)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2)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2)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发展与教育(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发展与教育(2)(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讲授人:陈兰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主要理论 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终身发展中心理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有次序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成熟。 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叫发展,暂时性的变化不是发展。,人的发展包括四方面: 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发展 心理发展的实质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心理发展

2、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 5、心理发展各方面具有联系性,三、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学习准备问题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纵向:从出生到成熟各个年龄发展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2、关键期问题 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有的研究者因而称其为敏感期。 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茨提出,把小动物追

3、逐这种行为称作印刻。,印刻现象,两只鹅对他产生了印刻,鸭子产生了印刻,母亲印刻,印刻现象只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小鸡“母亲印刻”的发生是在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是出生后的3-7周。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 关键期:个体生命发展中,某期间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岁识字的最佳时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36岁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敏感期一词 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 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

4、有极卓越的贡献。,感官敏感期让宝宝随便啃吧,4岁左右是孩子学习书面语、积累词汇量的最佳时期,建议适当对孩子进行阅读训练。,3、终身发展问题 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个体发展研究的新观点。心理学家认为,发展是毕生的。 主要观点: 发展是持续一生的; 发展是多维的,生物、认知和社会三个维度 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物质前提和自然条件 遗传因素是指与遗传基因有关的有机体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有机体与生俱来的解剖方面的特征。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反对“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天才的遗传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

5、育”,(二)环境因素社会环境起着决定作用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反对“环境决定论”,华生 否定遗传和主观能动性 三、教育因素主导的决定作用 学校教育教育环境、教学过程、教师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反对“教育万能论”,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教育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二)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即可接受性原则 教育的助力或者阻力,(三)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最近发展区”,第二节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主要理论,自然成熟说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心理

6、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理论论,一、自然成熟说,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观点 心理的发展是生物成熟的结果,遵循着规律有顺序地进行的。 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称为“成熟”。 成熟和学习是支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但他更重视成熟的作用。,双生子爬梯实验,A :从生后46周到52周,每天训练10分钟 B:生后53周到54周进行了训练 准备的主要因素是成熟 积极:强调生物因素的作用,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教育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 瑞士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从认识发生的角度研究人类的认知、智力、思维以及心理结构的发生和发展,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一)心

7、理发展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不是源于先天机体成熟,也不是源于后天的实践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的主体动作的发展。 动作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主体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遗传获得的(抓握反射、防御反射),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者组织,是个体为了应对某一特定的刺激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是认识的起点。 同化:把刺激情境整合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应: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刺激情境的过程,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 。,认知结构平衡新的刺激情境不平衡同化和顺应新的平衡(心理发展的过程) 动作、图式、同化

8、、顺应和平衡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二)心理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觉和动作认识客观世界 反射、习惯、视觉与抓握的协调、手段与目标的协调、新手段的发现、顿悟六小阶段 认识到客体永久性,成为认识活动的基础,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者操作。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为象征思维阶段(前概念阶段) 主要特征: 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是“自我中心化” 思维的不可逆性 思维的刻板性,皮亚杰三座山实验,皮亚杰曾用“三座山”实验来验证他的观点:构筑一座风景优美的山模型,先让儿童从四个方面进行观察,而后交给他们四张侧景照片。再让一个布娃娃在山的各处走动,当娃娃停留在山的某

9、一面时,让儿童展示一张布娃娃所面对的山的风景照。结果,受试儿童取出的照片却是他自己面对的那座山的照片。,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 从2个或更多方面考虑一个情况, 具有守恒概念 能进行可逆推理 去自我中心化,两杯水一样多!,哪杯水更多呢?,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 把内容与形式分开,通过假设推理解答问题 以假设演绎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境,能够和老师讨论代数问题的14岁少年,(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皮亚杰理论对教学启示),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或者治理结构 2、

10、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适当的教育训练可以起到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的转化速度,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苏联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探索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发展问题,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社会文化、个性特征、社会实践活动,维果斯基和他的女儿,(一)“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儿童通过自己的独立活动解决问题的水平 潜在的发展水平是在教师或者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即“

11、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意义 为教学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儿童最近发展区是不样的。,(二)教学与发展学习的最佳时间 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 把握好“学习的最佳时间”,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前面,四、儿童心理理论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 心理理论是一种认知能力。以自己推测认识他人的能力 并开始了解到人们的许多行为是由他们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引起或推动的。,心理理论是个体凭借一定知识系统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状态(如需要、愿望、动机、情绪等)进行推测,并据此

12、对其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并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促进儿童诸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1、理论论,实例:小明把巧克力放到碗橱里,然后出门去玩了。妈妈回家后,看到碗橱里有巧克力,便把它放到一个抽屉里,然后出去买菜了。小明玩累了,回到家里,想吃巧克力。 向小朋友提问:小明会到哪儿找巧克力?是碗橱里,还是抽屉里? 实际结果是,对3岁多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很难区分自己所知与他人所知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典型反应是:小明将到抽屉里找巧克力,因为巧克力现在就放在里面(这是他们所知的)。 对4岁左右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已经可以将自己所知与他人所知区分开来,他们可以

13、正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是依赖该人所想或所知的,因而大多可以正确地预测:小明将到碗橱里找巧克力,因为小明以为巧克力还在里面(小明有了错误信念)。 许多研究认为,由于儿童在4岁左右理解了错误信念,因此该年龄是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强调经验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一系列表征形式的心理理论来解释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 儿童早期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2、模拟论,儿童在模仿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能够以此来推测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模拟他人心理状态和行为,儿童逐渐获得自己与他人心理关系的认识。 模拟主要方式:角色扮演、换位游戏,3、模块论,儿童

14、内部先天存在的模块化机制,当模块化机制在神经生理上达到成熟时,就获得了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Leslie假定,人脑有一个作为模块的心理理论机制,在儿童大约4岁时这是儿童时期的一个关键点,这种模块相对地突然打开。也就是说,一个预先设置好了的、用于理解他人心理的功能模块准时启动了。,启示: 儿童是一个“常识心理学家” 倡导“儿童也是一位理论家”,教育活动要尊重儿童,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第三节 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一、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 人在遗传与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集中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和人格倾向性等方面的差异。 个性差异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性

15、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二)人格发展阶段,艾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通过临床观察和病例研究,提出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面临心理危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统一到人的心理发展之中,把人的心理发展看成是一个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过程。,(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家庭教育模式 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 2、学校教育 两类教师:权威型、专制型 3、同辈群体 模仿、强化,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 0-3岁 社会自我 3-14、15岁 心理自我 14

16、、15-成年,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与教育含义,认知风格: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也称认知方式。 (一)认知方式差异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 具体型抽象型 冲动型沉思型 敏锐型平稳型 冒险型谨慎型 宽容型偏执型 认知繁化型认知简化型 主动求知型被动求知型 统观策略型集中策略型,1.场依存型场独立型认知风格与学习,场独立性的人常常以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抽象和分析水平上思考问题,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赖性的人常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判断客观事物。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尤其是权威人物,不能独立判断事物。,场依存型场独立型认知风格与学习,2、思考型和冲动型与学习,思考型遇到问题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时间思考、审视问题,权衡利弊,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倾向于很快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者未作深入分析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快,容易出现错误。,3、具体型和抽象型与学习,具体型能够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