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留学生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235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留学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绪论-留学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绪论-留学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绪论-留学生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绪论-留学生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留学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留学生课件(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理生理学,授课教师:王曜晖 E-mail:,(Pathophysiology),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 掌握病理生理学、基本病理过程概念;熟悉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教学要求】 (一)掌握内容:病理生理学、病理过程的概念; (二)熟悉内容: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三)了解内容: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和未来趋势,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功能和代谢 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主要任务: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 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 论和实验依据。,1. 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2、临床学科 疾病的诊治 病理生理学 机能代谢活动,2.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基础学科 - - 病理生理学 - - 临床学科,3.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桥梁学科,基础学科 病理生理学 临床学科,生理学:正常机体功能,生物化学:正常机体代谢,病理学:患病机体形态,内科学:疾病症状、体征和诊治,1.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 研究患病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特点; 3. 研究功能、代谢变化的机制。,一、发展简史 18世纪 器官病理生理学 尸体解剖 19世纪末 细胞病理学 光学显微镜观察 实验病理学 复制动物模型观察,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及教研室的成立 1879年 俄国喀山大学开设病理生理学教学 随后 西欧

3、及北美 设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我国病理生理学的发展:,1961年: 二级学会 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学专业学会 1985年: 一级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各专业学会) 1986年: 出版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54年: 全国性病理生理学师资进修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设有十几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每23年分别或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1991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国际病理生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加入的国际学术组织有:国际心脏研究会、国际休克联盟、国际动脉硬化学会和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主办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和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4、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临床医学模式的转换: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 核心思想:任何临床的诊治决策,必须建立在当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相结合的基础上。循证医学强调最佳证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患者需求三者的结合,并且指出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循证思维的主体。,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临床医学模式的转换:经验医学-循证医学 疾病谱的转换:传染病-心脑疾病、 老年病 疾病谱是指某一地区危害人群健康的诸多疾病中,可按其危害程度的顺序排列成疾病谱带。,一、理论课主要

5、教学内容 1.总论 包括绪论及疾病概论 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 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 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综合变化。 水肿、缺氧、发热、炎症、DIC、休克,1) 一种病理过程可存在于多种疾病中 如:脑膜炎、肺炎、阑尾炎 -炎症 共同病理变化 - 变质、渗出、增生,2)多种病理过程可同时存在于一种疾病中 如:大叶性肺炎 炎症、发热、缺氧、休克、DIC 3)病理过程可以局部变化为主,也可以全身反应为主 局部水肿和炎症-局部变化 发热、脱水、休克-全身反应,4)临床诊断时可用疾病伴发病理过程,不可反之。 如:风心

6、病伴心衰、肺炎伴休克等 若疾病不清楚,仅观察到病理过程,可暂时诊断 :水肿原因待查、 发热原因待查等。,3.各论 又称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具体疾病的特殊发病规律-临床讲授 共同发病规律 如: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功能不全 呼吸系统疾病 - 呼吸功能不全 严重肝脏疾病 - 肝功能不全 沁尿系统疾病 - 肾功能不全,主要论述体内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临床上称其为综合征(syndrome),二、实验课程的特点 1.动物实验 动物 疾病模型 自发性疾病 观察机能代谢变化、实验治疗、探索疗效,2.离体器官模型 3.细胞模型(原代细胞、细胞株) 4.其

7、他 临床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教学目的:熟悉健康、疾病及脑死亡的概念,了解病因学、发 病学的一般规律。 教学要求: (一)掌握疾病和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 律;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二)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及其特征;疾病的发生发 展过程及转归规律。,第一节 疾病的相关概念,一.健康 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 注:不能简单依据一些常用生理参数的正常与否来 定论。,精神压抑、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均处于亚健康状态。 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及人际交往性亚健康,二.亚健康 间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

8、常生命过程。,三.疾病,如:糖尿病 : 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代谢发生 异常。,四.病理状态 疾病过程终结后遗留下来的一种发展非常缓慢或 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结构改变。 如:疤痕、心瓣膜粘连等。,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指引起疾病的因素,简称病因。 特征: * 疾病所必不可少的 * 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结核杆菌结核病 伤寒杆菌伤寒,1.生物性 最常见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 立克氏体、寄生虫等 结核杆菌结核病 乙肝病毒乙肝 梅毒螺旋体梅毒,致病的特点: (1)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甲型肝炎 - 消化道 乙型肝炎 - 体液 肺结核 - 呼吸道 (2)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才引起疾病 鸡瘟

9、V对人无效 (3)机体和微生物都可发生改变 机体-免疫反应 病原体-抗药性、遗传性 (4)条件对其致病有很大影响,2.理化因素 暴力、温度、大气压、噪声、辐射、强酸和强碱、 化学毒物等 物理因素的致病特点: (1) 一般起始动作用 (2) 无明显的器官选择性 (3) 潜伏期一般较短或无(紫外线、电离辐射例外),化学因素的致病特点: (1)组织器官选择性(CCL4和肝脏、汞和肾脏) (2)整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一定作用 (3)致病性受条件因素影响 (4)潜伏期一般较短(慢性中毒除外),3. 营养因素 铁减少 缺铁性贫血 VitB1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糖、脂肪和Pro缺乏 消瘦 营养不良症等 水缺乏

10、 脱水 氧缺乏 缺氧 VitA增多 中毒 糖、脂肪和Pro过多 肥胖症,4.遗传性因素和先天性因素 遗传性疾病:指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染色体畸变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基因突变 血友病 先天性疾病:指那些能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的因素 作用于胎儿后引起的疾病,或称为与 生俱有的疾病,如先心病。,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蚕豆黄,5.免疫因素 免疫亢进 变态反应性疾病 青霉素过敏 自身免疫病 系统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缺陷 爱滋病,6. 心理和社会因素,积极的、乐观的、 坚强的心理状态,焦虑、悲伤、恐惧、 惊慌的心理状态,利于健康,不利于健康,能

11、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即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 展的各种体内外因素。,诱因也属于致病的条件。,常见的条件: 年龄 小儿-消化、呼吸系统疾病 老人-各种老年病 性别 营养状况 季节,条件特征: * 不是疾病所必需的 如:暴力、高温作用机体不需条件,* 条件可为体内或体外因素 免疫功能下降 如:感冒V 感冒 体内因素 气侯炎热(大量蚊虫繁殖 传播细菌、病毒 ) 伤寒 伤寒 痢疾 体外因素 痢疾,同一因素对某一疾病可是原因, 对另一疾病可是条件。 营养不良 原 因 营养不良症 条 件 结核病,总之: 原因是必需的,并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条件不是必需的,但影响疾

12、病是否发生,病情轻重缓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发病机制。,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有的属于损伤反应,有的属于抗损伤反应。,如: 缺氧 ATP减少 损伤 糖酵解加强 抗损伤 感染 组织细胞破坏 损伤 局部白细胞增多 抗损伤 一侧肾功能消失 损伤 另一侧肾功能代偿 抗损伤,损伤重 病情恶化、死亡 抗损伤强 病情缓解、痊愈 注:有的抗损伤反应是有害的 发热-机体的防御能力增强 -生命活动严重紊乱,损伤,抗损伤,(二) 因果交替 暴力 创伤失血 疼痛、CO、BP交感N兴奋 皮肤、内脏小血管收缩、心、脑血

13、管扩张 BP、心脑血供、组织缺血、缺氧,因果交替: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出现损害性变化,此变化 又作为发病学的原因引起另一损害性变化,这样因 果转换交替,即使无原始病因的作用,也会引起疾 病的发展。 恶性循环: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几个环节互为因果,循环不 已,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更加恶化。,因果交替: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出现损害性变化,此变化 又作为发病学的原因引起另一损害性变化,这样因 果转换交替,即使无原始病因的作用,也会引起疾 病的发展。 恶性循环: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几个环节互为因果,循环不 已,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更加恶化。,(三)局部和整体,局部 - 全身 疖 发热,白细胞升高等 全身 - 局部 糖尿病 局部皮肤溃烂,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神经机制 如: 外伤-神经组织损伤 惊恐-交感兴奋-HR、BP 、呼吸,(二)体液机制 致病因素引起体液各种成分的质、量发生改变,导致功能、代谢继之发生改变。 如:脱水体液丢失 水肿体液增多 体液因子的改变,(三)细胞机制 高温-损伤组织细胞 肝炎 肝细胞 疟原虫红细胞,(四)分子机制 广义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所有疾病的分子机制。 狭义的分子病理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 蛋白质和酶受损所致的疾病。 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 指由于DNA遗传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 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