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129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6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3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3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3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3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3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3(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1、什么是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 01岁:乳儿期; 13岁:婴儿期; 36、7岁:幼儿期; 6、7岁11、12岁:童年期; 11、12岁14、15岁:少年期; 14、15岁25岁:青年期; 25岁65岁:成年期; 65岁以后:老年期。,二、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特征 (一)少年期: 1、这一时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2、半成熟与半幼

2、稚、半独立与半依赖的矛盾。 3、主要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随意性增强;成人感产生;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二)青年初期 高中时期:智力成熟。思维从经验到理 论。道德感、理智感有了发展。 自我意识有了发展。,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二)关键期:教育的关键期是指心理对教育影响的敏感期。 1、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属性时,发现了“印刻”现象。提出了关键期理论。 2、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行为学习时引入了“关键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

3、存在着关键期。如2岁是口语关键期; 4-5岁是书面语关键期。 3、教育意义: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抓住关键期,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单维、不可逆、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有抽象概念,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其标志是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多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思

4、维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能用命题进行推理,能进行可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应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适当的教育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三)关于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

5、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含义,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一)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 认为儿童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

6、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危机,解决危机可以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半)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二)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因势利导。,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含义: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

7、三种成分:自我认识(知);自我体验(情);自我监控(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从内容上看) 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 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

8、、深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1)比纳西蒙量表 (2)斯坦福比纳量表 (3)韦克斯勒量表 (见下表):,“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1905); “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 比奈 西蒙 韦克斯勒,2、智力的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 个体内和个体间。 (2)智力的群体差异,全部人口智力水平分布表,(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无好坏之分; 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可靠预测指标。 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的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对待现实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与内倾;独立与顺从;理智、情绪与意志。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教育要适应个体的性格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