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对比之生老病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0719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文化对比之生老病死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之生老病死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之生老病死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之生老病死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之生老病死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文化对比之生老病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文化对比之生老病死(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生老病死 Birth, Old Age, Illness and Death,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百喻经治秃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 如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敦煌变文集八相变:“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千万总成空。”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只是在家受不得那爱欲牵缠,生老病死,世态炎凉,人情险恶。”后也指人民的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事。,常言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的确,“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人生由“摇篮”到“坟墓”难以避免的过程

2、。,Sub title,老 Old Age,病 Illness,3,生 Birth,1,2,死 Death,4,中西PK,VS,常有人发难:“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的生命究竟从何而来?圣经的答案是:“上帝的造化”。 西方文化认为,生是上帝的造化。,一、生 (一)西方文化关于“生”的看法 生命是源于造物的上帝;生命之繁衍是他的祝福;人获得生命是他的恩赐,但每人只获一次。所以人必须尊重、热爱、珍惜生命!圣经中的“十诫”第六条“不可杀人”,这不仅是指毁人生命的战争等等,也包括人自毁生命的“轻生自杀”!世上没有不需要上帝拯救的人;但也没有上帝不能救他的人。所以上帝的儿女没有理由“自杀”,要知道自杀

3、之人是不得救的,因为他不信,也不要上帝的拯救!人获得生命的开始是一样的,但生命的最终结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生的道路和内涵不同。保罗在罗马书4章7至8节,哥林多前书l0章3l节告知:人有因为“基督而活”、“荣神益人”而生,结局是“永生”,“在天上更有公义的冠冕为他存留”,但亦有人“以自己的肚腹为神”,“以羞辱为荣”,结局乃是沉沦。人诞生的时空自己无法选择,但人生的道路可由自己决定,所以我们必要扬起信心的风帆,为构建人类和谐的社会“方舟”而努力驶向天国。,(二)中国文化关于“生”的看法 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中国人的生死观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人如果连“此

4、生”都照顾不好,谈何照顾“来世”。孔子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对生活负责把注意力放在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上,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亡之后的事。法家的荀子也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矣,不可以生而可以死矣。”强调了生对人的重要作用,先知生,才能明白死的道理。可以说,这些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生命认识的主流观念。,(三)中国的生育观,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如“多子多福”、“多子多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等等,是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长期博弈而形成的共同知识,最终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5、,父子相承至关重要,它是传统生育观的基础。这种生育观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并延续到现在。,据一项生育观(生育动机、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调查显示,就子女期待数而言,67.4%认为理想家庭应有两个孩子;而子女性别期待分布,倾向男孩的占66.4,女孩21,无所谓的占11.7(职业、年龄和婚姻状态对此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对于生育目的,养儿防老的占6,避免孤独的占8.8,传宗接代的占10,对社会尽责任33.2,增进家庭幸福占42。,(四)西方的生育观,西方人处于个体主义的一极。信上帝的西方人越来越多不愿生育,以为孩子对自己没什么意义,政府必须鼓励国民生育。西方人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家庭孩子放在第二位,他们觉

6、得人活在世界上得像个“样子”。要“象样”就要全力奋斗,养孩子拖累太大(这种生育观大异于中国“多子多福”的“生育观”)。,二、老,大卫王说过:“从我年幼,你是我所倚靠我年老的时候,求你不要丢弃我。” 可知老是一种尽人皆知的生理现象,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所知,我国现已有60岁以上老人1.32亿人,显示“老”是客观存在。面对如此速增的“白发浪潮”,不能不引起我们应如何善待老人的思考与紧迫感。”十诫”第五条即是“要孝敬父母”,所以善待老人,首先就是要“敬重老人,孝顺父母”。 古人云:“四季春为首,百善孝为先”!同时“老人”亦要善自珍摄。圣经说:“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

7、总是保养顾惜。” 其实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老化。我国先哲说过:“年高心莫老”,“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圣经说:“他们年老的时候仍要结果子,要满了汁浆而常发青”!,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李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老”。在他们看来,“老”是 “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

8、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年龄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的年龄小,是多么的年轻。,三、病,“疾病”在我国汉语文言里又称“违和”,意即是人体组织失调而产生心理和生理的不正常状态。在圣经中记述疾病的人与事也不少,如”有一个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约11:1);“特罗非摩病了,我就留他在米利都”(提后4:20)。可知疾病是人生难免的事,但如何看待?由于信仰素质和

9、神学观点的差异,就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如教会中有人认为疾病只是“撒但的攻击”,认为只要祷告赶鬼,不注意甚至拒绝吃药就医;亦有人认为病是因“罪”而生,只要“倒空罪孽”病就不冶而愈。不言而喻,对这样的认识与做法确是过于简单和片面,对圣经的真理失之偏颇。众所周知,病有不同的病因和疗法.,例如: 属心理因素的:现代医学常诊为“心理障碍”,也就是中医学所述之内因“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以要康复此类病症,重要的是使之“心理平衡”。故西方有句流行的名言:“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圣经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属“物理”因素的:创世记3章8节说:“天起了凉风”,这是紧接着始祖违命堕

10、落后圣经一句暗示性的话,即告知人会有疾病!我国“中医学”指出病有“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外因”总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可知“风、凉”等不当均可为人体致病之物理因素。 属“微生物”因素的: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述之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如目前发生的“手足口病”,便是例子了,人感染了就会致病。这早在圣经利未记中就已告知:如要病人“独居营外隔离”,被污染之物都要在火中焚烧。,中国医疗体制的构建,经过20多年的医疗体制改革,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表现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1、试点;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这5个方面。我国卫生事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4个方面:第一,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第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第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第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等。目前,我国政府支出占医疗费用17%,相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7%)落后10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分析得知,我国医改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西方发达国家医疗体制的构建,平心而论,医疗体制的构建与完善是个全球性

12、的难题。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美国的市场主导型,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都在市场上平等竞争。政府除了严格监管外,只负责为穷人、老人医疗埋单。结果是服务越来越好,但价格也越来越高。另一种是英国和加拿大的政府主导型,通过税收提供全民健康计划。有钱人需要特殊服务,可以到私立医院。结果是看病便宜,普及面广,政府投入也较少,但效率低下。两种方式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目前都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另外,法国的医疗保险覆盖全体国民。法国建立医疗保险的目标十分明确,它主要是为了体现其福利国家的优越性;方便国民就医,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协助国民承担大部分的医疗费用,使他们个人医疗费用的负

13、担降至最低的范围之内,同时又不至于过多地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体现出互助共济精神。法国医疗保险的组织机构十分复杂,是一个多元化的医疗保险系统。主要分成两大领域:一是基本医疗保险;二是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约可承担患者医疗总费用的2/3,其余1/3自理部分对于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因此,越来越多的法国人自愿借助补充医疗保险来减轻医疗费用的负担。,四、死,(一)西方文化的死亡观 西方人在思考“生”的问题时,早已将“死”与之紧密联系起来。西方文化认为“死”是人生的归宿。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死的教导和属灵的真理:“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人的一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唯有死亡归宿

14、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西方文化源自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历代哲人早已在理论上对死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基督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所以西方人能够直面死亡,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讨论生死问题更为轻松。然而,西方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并不代表西方人不珍惜生命。但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不同,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发展。当然他们也更重视责任,牺牲的意义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其实对于死亡,无论是回避还是坦然,都表明了一种对死的无奈。而且正因为有死,才更应该珍惜今世的生。,(二)中国文化的死亡观 在中国,病人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往往对病人隐瞒重大病情

15、,只告诉病人的亲属,否则就是缺乏职业道德。这反映出中国文化回避死亡的特点。在中国人看来,“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所以死亡是中国传统文化忌讳的话题。但是生与死毕竟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中国人就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扩展到人生的最后时刻,追求生的伟大、死得光荣。,中国文化倡导“向死而生”。面对死亡,追求生命的永恒。生死固然已有定论,但人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生命,他能主动的向死而生,即在被动地向必然的死流动时,主动地展开了自己生命,面对死亡,不惧死亡,面对生命的消失,发掘生命的永恒。 中国文化认为死与生的永恒意义相联系。不可否认,人是向死亡而生存的,作为自然生命,这是

16、确定的。但是,人不仅只是一个自然生命,作为人而言,他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生命。所以向死的真正切入点是与生的永恒意义相联系,生命在熄灭的一刹那闪耀着不灭的光环。,(三)西方文化具有浓厚的彼岸性,而中国文化则具有鲜明的世俗性。西方人认为死后有一个生命更新的天堂,而轻视现实,向往超验的死后世界;中国人则注重生死的经验事实,缺乏对超验的美好终极归宿的构造,因而刻意于生命的留存和现实生活的经营。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及生死观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人是有共同属性的,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两者必然具有共同因素。例如都重视今世的价值与幸福,对待死亡的态度有所不同,但都是出于对生的热爱。两者都包含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为真理而不惜牺牲,为人类普遍价值而死。,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丧葬标志着一个人生命历程的终结。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它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等都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美国丧葬礼俗 (1)购买墓穴。 (2)购买棺材。 (3)葬礼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