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课件第五章--中学德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0316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课件第五章--中学德育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课件第五章--中学德育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课件第五章--中学德育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课件第五章--中学德育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课件第五章--中学德育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课件第五章--中学德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课件第五章--中学德育(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第五章中学德育,,考纲,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第一节 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心理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

2、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构成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要素,,二、品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 2.柯尔伯格,,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称,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910岁以后,大约为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

3、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 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倾向 第二阶段:个人报酬倾向 二级水平: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倾向 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倾向 三级水平: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倾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倾向,,三、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表现为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

4、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第二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一、概念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德育内容,.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五、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1.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 2.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 3.升学指导教育 途径:学科渗透、专题报告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家校合作、与社会合作等形式,,第三节 德

5、育的过程,1.概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述,2.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3.矛盾关系: 学校影响社会影响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现有品德水平(主要) 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道德实践,,二、德育的基本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二)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三)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

6、、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即道德认识: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等。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的态度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行,道德行为:人在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1、德育过程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习惯。 2、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3、德育过程有多个开端,并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任何一个开始进行。,,(二)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1.德育过程是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的过程。 2.要形成良

7、好的道德品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 3.德育过程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三)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 主要交往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此过程是按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教育学心理学组织的,具有有效性。,,(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过程

8、。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即要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第四节 德育原则、方法与途径,一、德育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三)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七)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二、德育的途径,含义: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主要途径: 1.教学。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2.班主任工作; 3.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

9、织的活动; 4.课外和校外活动; 5.社会实践活动; 6.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三、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 要求:明确目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不要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思想、行为和成就) 要求: 选好榜样; 激起对他们的敬慕之情;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指导实践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严格要求-严格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调动积极性;注意检查和坚持。-从而形成习惯 4.情感陶冶法 要求: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不能仅是自发而应一定指导);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5.品德评定法 要求: 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 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奖惩与教育结合。,,小结,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