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创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 文言虚词(新人教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85738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创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 文言虚词(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2创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 文言虚词(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2创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 文言虚词(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2创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 文言虚词(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2创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 文言虚词(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创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 文言虚词(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创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 文言虚词(新人教版)(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 文言虚词(新人教版),2011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共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另外,在翻译题中也会有所涉及。主流题型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让考生比较其共同包含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本考点的考查重点是常见虚词的典型意义和用法。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中,“而”、“何”、“乃”、“其”、“且”、“若”、

2、“为”、“以”、“于”、“之”是重点,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所谓“典型意义和用法”是指文言虚词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像“其”用作助词、“以”用作语气词等非常见用法,一般不会考查。 2010年新课标高考命题中,有6个省市考查了“之”,5个省市考查了“而”。4个省市考查了“于”、“以”。3个省市考查了“其”。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相对集中,考生要重点掌握。,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考纲和教材。对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 词的典型意义和用法要了然于胸;同时,熟读教材,利用课文中相应的例子来印证。 2理论联系实例。复习文言虚词时不应只背条条框框的 理论知识,而应和实例紧密结合,通过列举大量的例子来

3、巩固抽象的理论知识。,文言虚词推断八法,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较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应解释为“连词, 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一句中的“因”,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 “因”应解释为“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是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

4、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表条件。,3代入筛选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中“遂与李及道士别”与“今君与廉颇同列”,后一句出自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与”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释为“和”,把此用法和义项代入前句,显然不适合

5、,因为前句强调的是“我”和李及道士分别,即李及道士是“我”,告别的对象,所以“与”作介词,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和”。又如2010年湖南卷中7题B项“孔明移军且至”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后一句出自课本鸿门宴,“且”作副词,释为“将、将要”,把此用法和意义代入前句,十分合适,这就说明B项中这两个“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4结构推断法 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6、,5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 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 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 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小国准君是望”一 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 “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 语前置的标志。,7例句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与之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猛于烈火”中的“于”,我们就可以根据课文中与之结构相同的

7、例句“而青于蓝”(劝学),得出此处的“于”应该是介词,意思是“比”。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8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中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之后常是助词(形容词词尾),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如果用在代词、名词之前则是介词(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答

8、案:1、2、3、6.表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就”或者不译。4.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5、7.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答案:8.你的,代词。 9.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 10、11.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关系,译为“着”或者“地”,或不译。12.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13、14.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答案:1.作副词,表承接,于是,就。2、3.表转折,竟然,却。4.前一个“乃”,表顺承,于是,就;后一个“乃”,表范围,仅仅。,答案:5.才。6、7.表判断,就是,是。8.代词,你的。,答案:1、2.作名词,译为场所,处所,位置。3、4.句中的 “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

9、名词性结构,作助词用。5.句中 “为所”表被动。,答案:6.句中的“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作助词用。7.句中“为所”表被动。8、9.“所以”构成的复音虚词表示原因,释为“的原因”。10、11.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手段或条件,译为“用来的(方法、方式等)”。12.用在数量词的后面,表示猜测,译为“左右”。,答案:1.介词,凭借身份。2.动词,认为。3.介词,用。4.动词,任用。5.动词,率领。6.介词,答案:7、10.介词,因为。8.连词,表原因,因为。9.介词,在。 11.介词,用。 12.介词,按照。,答案:13.连词,表并列,并且。 14.连词,表原因,因为。 1

10、5.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相当于“而”。16.来,用来,表目的。17.以致,因而,表结果。18.相当于“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答案: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继承。3.介词,凭借。4、5、6介词,趁,趁(机)。,答案: 7.通过,经由。8.动词,继,接着。9.名词,机会,因缘。10.介词,顺着。,答案:1.表处所,在。2.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表比较,比。3.“在方面”。4.在。5.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被,表被动。,答案:6.表对象,向。7、8.表被动,被。9、10.表对象,和。 11.表处所,在。,答案:1.类似,相同。2、3.比得上。4.若,

11、你;若属,你们,代词。,答案: 5.如果,连词。 6.连词,或者。7.代词,这,这样。 8.类似,相同。,答案:1.表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代词,译为“他们的”。 2.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们”。3.指示代词,那。4.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答案:5.连词,表选择关系,三个“其”连用,译为 “是是还是?”。6.副词,表揣测语气, 恐怕。7.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8.副词,表祈使语 气,一定。,答案:9、10、11.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12.助词,形容词词头,无意义。,答案:13.何其,副词,与“何”连用,表感叹语气,多么。14.指示代词,那些。15.代词,其中的。,答案:1.副

12、词,表判断,就是,是。2、3.连词,表承接关系,就。4.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却。,答案:5、6.如果,表假设关系。7、8.连词,前后两句中出现“则”,表(对比)并列关系。9.然而,反倒,表转折关系。,答案:1.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2.语气助词,反诘 “呢”。3.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4.句中助词,表示停顿。,答案:5.句中助词,表示停顿。6.兼词,“于之”,“比晋 国”。7.兼词,“于是”,“比这个”。8.代词,那里。 9.兼词,“于是”,为这件事。10.代词,相当于“之”。,答案:1.到、至,动词。2.代词,前一个指代秦国,后一个指代赂秦者。3.指示代词,这。4.结构

13、助词,的。 5.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答案:6.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7.音节助词,无意义,谐调音节。8、9、10.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1、1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答案:1、2.用在句子末尾,表判断语气。3.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4、5.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答案:6.表反问语气。7.表婉商语气。8.表感叹语气。9、10.用在句子中间,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答案:1.疑问代词,为什么。2.疑问代词,哪里。3.疑问代词,什么。4、5.疑问副词,怎么。6.副词,表程度,多么。,答案:1.语气助词,表反问。2.

14、语气词,表疑问。3、4.语气词,表揣测。5.语气词,表感叹。,答案: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地”“的”。,答案:1.名词,作为。2.动词,做。3.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出。4.动词,做,雕刻。5.动词,治理。,答案:6.动词,是。7.第一个“为”,动词,治理;第二个“为”,介词,被。8.介词,替。9.语气词,表反诘语气。10.介词,因为,表原因。11.介词,为了,表原因。12.介词,对,向。,答案:1.通“欤”,语气词,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 2.动词,参加。3.动词,给。4.动词,等待。5.动词,赞同。,答案:4.动词,等待。5.

15、动词,赞同。 6.动词,给。 7.动词,亲附。8.动词,结交。9.介词,和。10.和,连词。 11.介词,给,替。,答案:1、3.代词,“的人”。2.代词,“的土 地”。4.代词,用在数词后面,译为“种情况”。,答案:5.代词,用在时间词后,表示“时候”或者不译。6、7.语气助词,用在判断句中,起提示和停顿的作用,引出后面的判断。8.语气助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答案:9.语气助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10、11.用在定语后置句中的定语后,译为“的”。12.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语气。,答案:1、2.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关系,译为“一边一边”或者“又 又”。5.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答案:6.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7、8.副词,将,将要。9.副词,姑且、暂且。10.连词,表转折关系,反而,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