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62726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1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1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1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第一节 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主要有两种取向: 科学主义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文化价值定向, 坚持自然科的心理学观和客观实验范式,认为人和动物或机器可以等同,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特性,忽视了人的社会、文化历史属性,导致了心理学在人性问题上的自然化倾向。,人文主义心理学则注意到人与动物的的本质区别,强调人的主动性、理性、精神、价值观等,认为人具有自我选择、自我调节向善的能力,因而可以运用教育手段来完善人性。,一、心理学与人性 人性即本性,是指人的共同本质属性。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性的学问,人的心理活动 是客观人性的主观反映。 人性主要有两种色彩的理

2、解:哲学色彩和心理 学色彩。,人性的哲学色彩(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它 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 人性是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的社会关 系是形成人性的决定因素。 人的自然性体现人的社会性,同样人的自然 性也包含丰富的自然性内容。 人性的本质更决定于具体的历史文化与社会 制度。,人性的心理学色彩 心理学色彩的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性 情,也包括后天学得的一切性情。心理学家持什 么样的人性观,决定着他的心理学研究取向、证 据的收集和解释,也决定着其理论的建构。 人性问题与心理学中的两大核心问题直接对 应:一是人的存在依据,即人为什么活着,人从 哪里来,

3、在心理学中表现为对人自身及外在世界 如何认识的问题。 二是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即人应怎样活着, 在心理学中表现为心理学如何指导人的生活,人 应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自身服务。,(二)行为主义取向橡皮泥似的孩子 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如果能对环境进行足够 的控制,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孩子塑造成我们所期望 的任何一种人。 后来的新行为主义注意到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内部过程,引入了中介变量,但动机、需要等主观 意识左右仍是受环境决定的。 再后来,新行为主义对人性的看法有了很大的 不同。,再后来,新行为主义对人性的看法有了很大的 不同,重视人的意识、主观能动性、人的自主选择 等,认为人的因素、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

4、、相互 作用的,环境不是影响人的行为的唯一因素,人可 以通过理性的自我调节、主观评价和能力影响并左 右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即人虽受环境制约,但 也能改变、创造环境。,(三)认知主义取向模仿计算机的人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性是既主动又被动的。 对人或事物的知觉和解释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一 个行为的产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他的思维 心智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与计算机一样,都是一 个物理符号系统或信息加工系统,因而可用计算 机来模拟人的心理活动甚至是高级心理活动。,认知主义取向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承 认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即每个人对客观世界 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但忽视了人性里行为的社 会历

5、史制约性、创造性及人的价值,即人之所以 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同时,认知心理学虽然从概念上承认人在这 些方面不同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但它对人的本质 属性却做了预先的假定:“有思想的人类也是一 种信息加工器”,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本质 属性。,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尝 试将人脑视为生物的神经网络,用联结主义的观 点来推测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强调用神经计算 机的信息加工来模拟人脑的自然智能,但还是忽 视了人的社会文化属性。,(四)精神分析取向魔鬼驱使的奴隶 精神分析取向对人持悲观的态度,认为人的行 为受潜意识支配,受控于非理性因素。人的每一行 为、心理活动都有着某种原因,这些原因

6、多数是潜 意识,人的口误、笔误、做梦,以及人类的科学、 文化、艺术与文明都是被潜意识决定的,都是本能 能量的展现,人没有任何行为可以由自由意志决定 的。 新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了人的自主性与自我调节 行,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大 影响,并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人的恶根源于后 天地环境和社会。,(五)人本主义取向塑造自己灵魂的工程师 人本主义取向提出从“似本能”角度理解人性, 人性受遗传因素决定但容易受压抑,并强烈要求成 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基本对人性持积极的看法, 即人性本善,人性是发展的,人性是自主的。,第二节 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二十世纪8090年代,哲学界掀起了后现代

7、 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解构,用来说明二十 世纪以来社会发生的复杂变化及其时代特征,也是 对实证主义危机的反映。 后现代心理学是在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科学 主义心理学(如行为主义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 的反叛、扬弃、抨击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 来的。,一、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 实证主义主张科学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只有能够被经验证 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实证主义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它对人的价值、 人生的意义、等问题的拒绝和排斥,以及强调理论的唯一性、 普适性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致命伤。 现代心理学的两大取向(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人性都 存在误读 1.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2.

8、物化的人性 3.摇摆的人性 4.神化的人性,二、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不存在统一的认识,即没有 什么统一的人性观,人没有普遍的本质或人性,也 就是反对抽象的人性和神圣的人性,每一种文化背 景下都存在着各自的人性观。 后现代心理学的人性可称之为“没有人性的人 性观”。,1.强调人的去中心化 后现代心理学反对人的“神性”,反对抽象的、 至高无上的人,否定权威与霸权。 后现代心理认为,权威、无上的人与其他人并 无差别,强调两种人的平等对话,因为每种人、每 种文化或民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谁也不能否定或 支配谁。 人作用于环境、自然、社会的同时必然也会受 到它们的反作用,因而人类在利

9、用环境、自然的同 时,必须保护它们。,2.强调人的多元化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人性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复 杂性,强调不能单一、简单地理解人性,主张人的 多元性多于统一性。 所以,不同环境、时代背景下的人,或许是善 良、主动,或许是自私、被动的,抑或两者兼而有 之。,3.强调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并且每个独特的、存在 差异的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一个理性或 非理性的人,有的只是个性的人。 但同时这一个体又不是一个绝对独立的、自给 自足的实体,他主要是社会的产物,只具有有限的 自主性,是生活、存在于由不同独立个体组成的有 机集合体中的一员。,4.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人不能凌驾于自然、社会、他人、自己之上, 但可以成为自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 人从根本上讲是有创造性的,每个人都有创造 行能量,这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 对现代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研究成 果,我们应公正地看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