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苏教版必修4)(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 人 之 于 国 也,哲思短章 特殊待遇 闾丘露薇 必须承认,特殊待遇很容易让人上瘾,我就是其中一个。 在人头涌涌的机场,如果你坐的是头等舱或商务舱,那就不需要排长长的队伍过安检。一旦习惯了这样,遇到必须和乘坐经济舱的乘客们一起排队的时候,如果赶时间,或者心情烦躁,会开始怀念这种特殊的待遇。也因为这样,如果坐国内航班,我一般会买头等舱,为了那份快捷和清静。,不过,走了上百个国家,因为多付了钱买了头等舱或商务舱,而能够在过机场安检的时候也享受不同待遇,除了中国内地,想不起来还有哪些。似乎有一两个国家也有同样的服务,但一定不是大国。所以虽然享受着这样的服务,但是总觉得,似乎有些不太对头的地方。
2、航空公司以钱为先,这是国际惯例,也算是在商言商;机场安检这种公共服务,也用这样的逻辑,而大家也习以为常,说明至少在这个社会有一个共识存在:不管怎样的服务,钱可以买。 因为金钱可以换来特殊待遇,在中国这个资源紧张的国度,钱变得真的好重要。,还有一种特殊待遇,不需要钱,但是需要权。有权,可以走贵宾通道,如果去餐厅,一定不会有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意大利的遭遇被服务员晾在一边,要喝咖啡只能自助。 还有名声。看看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单单可以迎娶娇妻,就算是到中国的任何地方旅游,身边都会围绕着一群热情的伴游,管接管送,无微不至。 想起在哈佛的时候,那些背负盛名的教授,总是一个人开着车,或者走路,晃晃悠悠地走
3、进讲座地点。如果在中国,会有鲜花,会被一堆接待的人热情地围着。 这样的待遇,上了瘾,就回不去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赏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赏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赏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
4、要去“做”,若能事事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孔子之孙子思 的再传弟子。曾游说于齐梁间,未见用,退而 与其徒著书立说,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 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谓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修养,对程朱理学影响较大。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
5、作之一。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七篇。,2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地争夺人力。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他也曾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借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民不加多
6、”的疑问,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3审美视窗 一个正气浩然、高度自信的人孟子 “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仁者无敌,王请勿疑!”“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高度的自信,表现为对自己主张的慷慨陈词和坚信不疑。对自己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使孟子充满了雄辩力量。孟子在与任何一个人的论辩中,似乎从来没有底气不足的时候。,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以“义与道”为根基,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刚强而不可屈挠,是一种天地正气。“浩然之气”是用于形容孟子气质最恰切的词语,这是一种处于高尚道德境界所具有的无所畏惧的精神
7、状态。人有了“浩然之气”方能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而一旦失去便会无所作为。正是这样, 孟子才能做到“四十不动心”,即便给他卿相之位,他也会宠辱不惊,临变不乱,坚定志气,保持心性,不惊惧不动摇。这种浩然之气,在孟子身上显现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坦荡,显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2一词多义,答案 (1)几,表不确定的数目/读“c”,细密/命运/列举罪状 (2)副词,只是,不过/与“曲”相对/副词,径直、直接 (3)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征发、派遣/花开/发动/发出、抒发 (4)副词,尽/承受/超过/优美的 (5)连词,表结果/连词,表假设/副词,表判断,就是 (
8、6)语气助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击鼓 (2)名词用作动词 种植 (3)名词用作动词 穿上 (4)名词用作动词 为王、称王 (5)名词用作动词 归罪、归咎 (6)动词用作名词 生者;死者 (7)形容词用作动词 认真从事,答案 (1)黄河北岸的魏地,在今河南济源一带 (2)不要希望 (3)供养活着的人,5文言句式 (1)是亦走也。 ( ) 翻译:_ (2)非我也,兵也。 ( ) 翻译: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翻译:_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翻译:_ (5)树之以桑。 ( ) 翻译:_,(
9、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翻译:_ (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 翻译:_ (8)直不百步耳。 ( ) 翻译:_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 翻译:_,答案 (1)判断句 这也是逃跑啊。 (2)判断句 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 (3)宾语前置句 这样却不能称王,是不会有这样的事的。 (4)状语后置句 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5)状语后置句 把桑树种在宅子四周。 (6)省略句 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借(这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7)固定句式(或或,译为“有的有的”) 有的士兵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就停下来了。 (8)固定句式(直耳,译为“只不过罢
10、了”) (那些人)只不过是没跑一百步罢了。 (9)固定句式(是何异于,译为“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这种做法和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呢?,6文白对译,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没有施行仁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接着阐述了自己施行仁政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孟子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邦国的主权在民;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获得百姓认可的,人民对不施行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君以保民为职分,“轻刑罚,薄赋税”、“不违农时”,使“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11、这就是“王道之始”。,重点突破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施行“王道”的措施?实质是什么?施行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提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我们可作哪些合理引申? 提示 (1)人不能肆意掠夺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1文本审美 (1)
12、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义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4段的3种措施和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本文中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文章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文章内部的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刻的特点。,2写作迁移 【角度】 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为自己鼓掌”为题写一段文字。,【示例】 为自己鼓掌
13、也许你是一只燃烧失败、一出世就遭冷落的瓷器,没有凝脂样的釉彩,没有精致的花纹,可当你摒弃了杂质,由泥胚谱成瓷器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在烈火中变得灼人而亮丽,你应该因此而欣慰。 也许你是一块矗立山中,终日承受日晒雨淋的顽石,丑陋不堪而又平凡无奇,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被人千百年的遗忘在那里,可你同样应该自豪:长久的屹立不倒,便是你永恒的骄傲。,也许,也许,也许你只是一朵残缺的小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或是一张简单的纸,一块无奇的布;也许你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匆匆的过客,不会吸引人的半点目光和惊叹,但只要拥有一双手,你就能为自己鼓掌。,【漫漫古典情】,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岁岁金河复玉关,
14、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唐)柳中庸征人怨,【美词妙析】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均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边地征人的怨情。 全诗围绕一个“怨”字铺叙,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在“征人”的形象中。前两句因时记事,意谓:年复一年,奔波劳碌,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 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遥远,但都属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都是军人物品,用来表现军旅生活,很有典型性。很容易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而然从字里行间透出。,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着重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