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纪晓岚定稿济南商河小城镇学术年会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5594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6 纪晓岚定稿济南商河小城镇学术年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06 纪晓岚定稿济南商河小城镇学术年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06 纪晓岚定稿济南商河小城镇学术年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06 纪晓岚定稿济南商河小城镇学术年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06 纪晓岚定稿济南商河小城镇学术年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6 纪晓岚定稿济南商河小城镇学术年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 纪晓岚定稿济南商河小城镇学术年会(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型期中国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的思路与对策 纪晓岚 华东理工大学 2010.12.10,主要内容,导论:转型期的含义及背景分析 第一部分 小城镇发展战略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第三部分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第四部分 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转型期的含义及背景分析,转型期的含义 转型期的特征 小城镇自身转型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转型期的含义,转型期的含义,社会转型是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讨论中国发展问题时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转型不是转轨,即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结构的一种整体性、根本性变迁。 社会转型期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指社会形态变迁,从

2、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化,其中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式社会、从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历史变迁。,二是指经济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落后的市场经济体制向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三是指发展模式的转型,由单纯注重经济建设到注重社会建设转变。 四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一是从过去的资源耗费型经济转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二是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期的特征之一:中国进入了后改革时代,在新中国的60年中有31年为改革时代:1978-2009。这一时代虽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并不意味着改革的结束

3、,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时代,即后改革时代。后改革时代的矛盾:数量增长与质量增长失衡的矛盾;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农村相对落后的矛盾;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利益冲突的矛盾;过度垄断与过度竞争的矛盾;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转型期特征之二:农村改革的局限性日渐凸显,前改革时代的农村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这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农村的小农经济色彩,在短期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长远看存在许多矛盾。农村的经济组织没有发育起来,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市场化发育缓慢,农村市场主体没有发育成熟。,转型期的特征之三:城乡关系出现新的格局,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城乡分离,也带来了城乡一体,呈

4、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进入21世纪,后改革时代将由城乡分离转变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先进的理念影响农村,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渗透到农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转型期的特征之四: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1、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 2、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 3、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4、城乡经济主体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 5、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 6、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县城大镇大村网络化格局 7、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8、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小城镇自身转型的背景,经济变革引起了城市格局的变化。中国城市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未来2

5、0年,中国将以特大城市发展为主进入以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与并重发展阶段。 小城镇将作为大城市的腹地,其生产基地、休闲娱乐中心、旅游度假基地等功能将日渐显示出来。,小城镇自身转型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分析,1、外在因素分析 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大城市人口流向郊区; 城市环境、住房、就业、交通的压力日益加大; 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2、内在因素分析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内驱力。改革开放的三部曲:家庭联产、乡镇企业、自建“农民城”。龙港农民城已经30多万人。但是只是一个镇的行政级别。需要转变行政体制,提升级别,强化功能。 人口规模扩张的内驱力。无法建设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如音乐厅、

6、体育馆、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 外出打工者返乡,立志改变家乡的面貌的内驱力。大学生村官、领导干部下乡挂职。,第一部分 小城镇发展战略的提出的重大意义,从国家层面提出小城镇发展战略的背景,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着力发展县城和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我国“十一五”规

7、划要把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系到中国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纳入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正因为如此,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和政策将再次成为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并集中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如何加快发展小城镇?(2)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总体战略如何制定?(3)小城镇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界定?,中国小城镇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进入了一个战略机遇期和战略转型期。正处在转型机遇期内的我国小城镇发展亟须总体战略的指导,对中国小城镇发展理论和政策的探讨,将为国家制定有关小城镇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二部分: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总

8、体思路,一、我国城市化的矛盾和机遇,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已经将城市化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本文城市化与城镇化是同一含义)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1998年的3335,再到2009年的467,中国城市化水平由严重滞后到逐渐加快,在今后10年或更长时期内,中国的城市化无疑还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我国城市化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障碍,但更多的是发展机遇。,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表现在:第一,城市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相适应;第二,城市化与我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第三,城市化与农民工机会平等、发展平等、身份平等的基

9、本需要不相适应。整体来看,仍存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城市化的需要与现实不完善的城市生存环境的制约。城市就其本质意义上说,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人类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过程。,二、我国严重短缺城市,2亿多农民工无法实现居住转移和身份转变,。 对我国城市化的总体评价是“城市化滞后”。首先要对“城市化滞后”本身进行诠释。城市化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农村地区的城市化,也可称为初次城市化;二是现有城市的再城市化,也可称为城市现代化。我国城市现代化过程加快,表现在一些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进入了世界城市发展行列。我国城市化滞后主

10、要指初次城市化滞后,即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无法进入城市就业落户。,根据2009年数据,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为46.7%。这个数字不包括往返于城乡之间2亿多农民工。尽管这部分农民工已经从事非农产业,大多实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的职业转移,但由于住宅、子女教育、户籍等条件制约,他们无法真正进入城市安家落户,没有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移和居住地转移。,按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人计算,如果在城市安置这些人口,需要再建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20个,或者再建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00个,或者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400个,或者10万人的小城市2000个。实际是解决广大剩余农业人口的就业、居住和

11、温饱(生存与发展)问题。这2亿人的问题也与其余5亿农民息息相关,与现有的6亿城市人口密切相关,也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目前这种城市化滞后状况将会给我国国民经济正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抑制消费需求增长,影响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阻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延缓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三、推进城市化应成为国家战略,城市化是一项涉及整个国民经济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一盘棋。尤其急需建立保证广大农民外出就业需要的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体系和就业信息系统,需要逐步用身份证制度取代户籍制度,

12、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推进城市化应该成为国家战略和国家行动。我国推进城市化行动方案应包括:国家推进城市化的战略规划;国家推进城市化的组织机构;国家推进城市化的法律法规;国家推进城市化的制度和政策;国家推进城市化的具体方案;国家推进城市化的先行试点地区。,有必要制定国家推进城市化的战略规划。城市化水平由现在的46%提高到60%大约用15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转移约1000万人左右。长远目标是实现城市化率80%以上。确定了长远目标以后,还要具体制定出我国城市化的近期规划、中长期规划、远期规划。,国家需成立推进城市化的组织机构。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我国在近几年投资4万亿

13、元用于扩大内需。其中一部分建设住宅和城乡的基础设施。这对加快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也要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城市发展具有整体性,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必须确保城市的居民住宅与各项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同步配套发展,与产业机构和资源环境续发展相协调。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家层面要有一个总的协调机构。,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家层面都有一个总的组织协调机构。例如,英国政府对新城建设予以高度重视,1945年10月,英国组建了一个由有关官员和专家组成的新城委员会,对新城的选址、设立、开发、组织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研究,制定了新城规划的基本原则,即新城应综

14、合配套;新城应能保证居民就地居住和就业。除将新城指定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外,英国还在1946年通过了新城法,1965年的新城法(英格兰、威尔士)及1968年的新城法(苏格兰)。1952年通过了新城开发法。根据立法,成立了新城委员会。1946年到1950年之间完工的新房屋,有4/5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在新城所建造的。1950年后,新城开发不再仅仅作为私人财团的资助来建设新城,而作为一项国家的战略,纳入长期的开发计划之中。,又如,美国与1968年通过了联邦政府援助新城开发的新城开发法,住房和城市发展法,法案规定,新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开发潜力。美国的新城具体包括:大城市周围新建的

15、新城;在原有小城镇基础上扩建的新城;市区内扩建的城中之城;远离大城市的独立之城。美国30年代的新政时期,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兴建大型新城和绿带镇的思想被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在1960年到1970年间,总计376个占地规模在950英亩以上的城镇得以开发建设,占用土地接近150万英亩。其中,有43座可归为新城,主要坐落在气候温暖的快速发展地区。所有这些新城项目的开发者被称为新型企业家。,总而言之,城市化不应被看作是一种孤立的地方行为,而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不应被看作自发的行动,而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行动。从而使城市化形成一种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合理

16、的利益整合机制。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从城市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中直接受益,城乡居民也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根本改变生活质量,并充分享受城市化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四、立足中国国情,走本土化的城市化道路,对本土化的城市化过程探索已经起步,实践中也有很多先例。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是我们研究城市化的最根本出发点。城市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受到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技术、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而且,许多因素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更。这决定了我们要顾及城市化发展的时代性、特殊性、创造性。,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城市化高级阶段,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既不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也不能全盘照搬。尤其应该强调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背景和所面临的世界经济局势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即存在着“城市化成本递增”现象。就其实现城市化的途径来看,即使证明在西方国家是有效的,也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更不一定适合于某一城市和某一地区。,对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借鉴仍然需要经过一个引进、消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