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54494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猜猜看 图中是什么地方?,深圳,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1911年人口,1990年人口,1949年人口,1324万,538万,54万,上海人口的增加,思考,从上述两幅图中反映的是“神马”现象?,探究,1. 对照上述两幅图,你发现有哪些明显的变化?,2. 什么是城市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3. 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1. 概念,2. 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和产业

2、,乡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集聚,转变为城市地区,一、城市化,城市数目增多,发达国家多在75%,有些甚至高达90%。,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及各类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城市的自发形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流动人口有的以同乡、同村、同业或者同族为群体,以亲缘、地缘、业缘等为基本纽带形成了聚居区,如北京的“浙江村”、南京的“河南村”和广州的“新疆村”,但更多的是人员混杂且彼此缺乏联系和必要交流、临时凑在一起的混合型聚居区 材料二:据调查,南京的“河南村”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废旧品收集、加工与销售与一体的聚居区,而且区内用地除了居住用地外,也交织混杂了相当

3、数量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服务用地。,城市化的意义,1、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剩余劳动力, 缩小城乡差距,2、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3、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4、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 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5、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10,30,50,70,90,1000,3000,5000,7000,9000,11000,13000,15000,人均国民总产值/美元每人,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城市人口比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农业发展,安排大量 劳动力就业

4、,服务业发展,剩余劳动力,工业发展,农业劳动 生产率提高,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世界城市化进程,三、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1)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 发展迅速,为什么?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合理吗?为什么? 3)目前发展中国家会不会形成逆城市化? 为什么? 4)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 发展速度等方面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阅读P37-38阅读材料,回答P39活动问题:,1、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城市边缘和

5、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作“钟摆式”移动,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2、二者要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的特点,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不合理。 理由: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是随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

6、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工业化早,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阅读材料:,拉丁美洲70

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许多国家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在少数大城市。比如,墨西哥城的人口占墨西哥总人口的16.8%,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约占阿根廷的30%。,巴西贫民窟,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 普查结果表明,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 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 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 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个百分点。,新农村的别墅群,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基础

8、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进程,考考你:,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是 ( ) A、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2、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空 前程度的时间是 A、1750年之前的几千年 B、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C、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D、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下列国家中首先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 ) A、美国 B、俄罗斯 C、英国 D、日本,D,D,

9、C,4、此图说明了该地区 ( ) 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约为2500万 C、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 D、人口密度大 5、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 A、巴西 B、印度 C、英国 D、中国 6、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 ( )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46题,A,C,B,7、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1)、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 。 、 。 、 。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3)、此过程称为 。,t1,t2,t3,t4,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成城市群,逐渐提高,城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