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52491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6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作者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2、。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丁肇中教授,格物致知: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思是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正心:使心地端正。儒家提出的一种修养方法。 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齐家:整齐家政,使家庭整齐有序。 治国:是社会秩序安定。治:社会秩序安定。 平天下:是天下太平安定。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课指不加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水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

3、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复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作者要阐明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证明什么,证明论点的依据。包括“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两种类型。 用什么证明,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怎样证明,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议论方法:,举例论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 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道理论证: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革命导师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来论证。 对比论证:通过将两种完全对立的事物或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

4、对比来证明作者论点的一种方法。,问 题 讨 论,、“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目的是否一样? 4、丁教授通过什么来证明“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中心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5、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小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2):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第一层(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5、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13):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3-12),问 题 讨 论,、“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目的是否一样? 4、丁教授通过什么来证明“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中心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5、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大学中格物致知的

6、真正意义是什么?,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题即是论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阅读2-5自然段,“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

7、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作者用什么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举例论证,举例论证,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举例论证,王阳明是什么人?,王阳明(14721529)即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余姚(现在属浙江)人。 明代哲学家

8、、教育家。,大儒,王阳明“格竹子” 是怎么回事? 课文是怎样介绍的?,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 竹子应当怎样“格” ? 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看谁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阅读6-12自然段,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提

9、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 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朗读: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怎样实验?,朗读:,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

10、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你对哪句话感触最深?,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以他个人的经验为证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认为靠埋头苦读就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此例有代表性吗?,阅读最后一段,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

11、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朗读:,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两个“意义”是什么意思?,“意思” 或“含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有哪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12、,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的“新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实验精神”,归纳练习,小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2):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第一层(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13):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13、3-1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不仅如此,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王阳明“格物” 研究竹子 中国学生问题 个人经验,王阳明的“格物”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并不重视真正的

14、格物致知。,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积极的栽种、研究成长过程、科学观察,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论证格物精神的必要性,道理论证,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6-9)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 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试验。,对

15、比论证,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 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道理论证,自由论坛,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 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 思想、知识和文采。,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 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扩展 迁移,先看看丁先生怎样“实验”,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使用的环状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间,周长27公里,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 阿尔法磁谱仪,这是为了在外层空间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该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 ,中国承担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