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外国文学)20德语国家卡夫卡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47217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外国文学)20德语国家卡夫卡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外国文学)20德语国家卡夫卡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外国文学)20德语国家卡夫卡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外国文学)20德语国家卡夫卡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外国文学)20德语国家卡夫卡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外国文学)20德语国家卡夫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外国文学)20德语国家卡夫卡(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4/20,1,第四节 德语国家文学,赫尔曼黑塞(1877-1962)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 ) 艾利希马利阿雷马克(1898-1970)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2019/4/20,2,赫尔曼黑塞(1877-1962),传教士家庭,神学学校,次年辍学,人文中学。当过书店雇员、机工。1899年迁居瑞士,并经营书店,同年发表作品,诗集,散文集。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彼得卡门青特(1904)在轮下(1906)德米安(1919)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1930)玻璃球游戏(1931-1942),2

2、019/4/20,3,荒原狼(1927),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和艺术家的命运。主人公哈勒尔具有“荒原狼”的两重本性:人性和狼性。他反对战争和军国主义,厌恶物质至上,跟资社会格格不入,追求不朽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认为灵魂中有狼性,要和自我作斗争。资社会知识分子孤独彷徨,企图解决自身的对立矛盾。同一人身上两面,表面看互相否定,实际上互相补充。是生活中两面,代表精神和自然,理智和直觉,光明和黑暗。,2019/4/20,4,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维也纳犹太商人家庭。维也纳大学日尔曼文学和法国文学。1904年博士毕业去巴黎等地,与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交往。创作诗,散文,小说,戏剧,传记。1933

3、年作品在德国被焚烧,1934年被抄家,去伦敦,1942年在巴西和妻子自杀:“自己语言的世界对我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也已自我毁灭。”,2019/4/20,5,主要作品:,长篇:心灵的焦灼(1938) 中短篇:人在孤独中的行为和感受。人物大多被一种奇怪的魔力和异乎寻常的激情所驱使,行为失去理性的控制,离开正常轨道,一发而不可收,直到最后的悲剧结局和自我毁灭 。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看不见的珍藏家庭女教师 回忆录:昨日的世界(死后1944),2019/4/20,6,艾利希马利阿雷马克(1898-1970),原名艾利希保尔雷马克。生于工人家庭。1916年参加一战,

4、先后负伤五次。战后从事多种职业。1931年移居瑞士。1933年法西斯焚烧了作品并于1938年剥夺了德国公民权。1939年流亡美国,1947年加入美国籍。1970年在瑞士逝世。 代表作:西线无战事(1929)流亡曲(1941)凯旋门 (1946) 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黑色方尖碑(1956) 里斯本之夜1962)天堂里的阴影(1971),2019/4/20,7,西线无战事(1929),首次用极其真实的笔触刻画战争的残酷场景,毫不留情地揭开战争“为上帝、国王和祖国而战”的神圣面纱。篇幅不长,情节简单,第一人称叙述八个士兵在前线的生活,精神肉体的痛苦折磨。战场犹如“一个笼子”,没有人能解救。穿梭

5、在炮弹的网络下,“生活在茫然难知的悬念之中”。战友一个个死去,主人公也在1918年10月某天死在沙场,而这天司令部战报只有简略的一句话:“西线无战事”。结尾:“他脸上有一种沉着的表情,几乎像是满意的样子,因为事情终于这样结束了。”犹如暴雨后昏暗天空,压抑、深沉,隐隐的悲哀。但却震撼人心,唤起人的良知,使读者禁不住提问: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2019/4/20,8,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著名戏剧家,也是诗人。经历一战,流亡欧美,1948年回柏林直至逝世。 代表剧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8)高加索灰阑记(1948) 创立的“叙事剧”理论影响深远。剧作家不仅要解释世界,同时

6、也要改造世界。20世纪科技发展,舞台有可能把叙述因素纳入戏剧表演范畴。用科学家观察事物的方法看待舞台艺术,就会发现传统式(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效果是使观众进入一种幻觉状态,结果压制了观众的思考能力,不能对舞台上发生的事件作出理智的判断。为排除幻觉,提出“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打破幻觉手法”)。,2019/4/20,9,“陌生化效果”是舞台要把人们所熟知和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 一种样式展示给观众,即日常平凡的东西以“不平凡”面目出现,引起观众惊奇,诱发观众思考。为此从编导演和舞美音乐各方面提出新主张。 戏剧开放式,只分场不分幕,每场可独立存在,只在结局及人物上与整体有关。 表演演员和角色保

7、持一定距离,不允许融入角色,使观众保持清醒,如果演得逼真激起观众共鸣,会使观众随剧中人物一起哭一起笑失去理性思考而处于幻觉状态。 舞台美术摈除一切与剧情无关的道具,布景可象征性,以免分散注意力。 音乐不求优美,免得观众神思恍惚。 演员可戴假面具,当众换衣服。可配解释员,可和观众对话等,阻止产生幻觉,观众以“审视者”身份对舞台上的一切进行评论和判断。,2019/4/20,10,布莱希特的戏剧观与苏联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艺术”完全不同。斯主张演员应深入角色,把自己融入角色之中,这样才能打动观众。而布拒绝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只把角色表现给观众,被称为“表现艺术”。还有一种是中国京剧代表梅兰芳

8、的戏剧观。 黄佐临在一次布莱希特讨论会上概括指出:“最根本的区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信第四堵墙,布莱希特则要推翻这堵墙,而对于梅兰芳,这堵墙根本就不存在,用不着推翻”。 如布莱希特所言,通往真理的道路不只一条。他认为,关于文学形式不应去问美学,也不是问现实主义,而是必须去问现实生活。既然人们能采用多种形式掩盖真理,那么同样也能用多种形式说出真理。,2019/4/20,11,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 ),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犹太商人家庭。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后屈从父亲意志转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后在布拉格“工人工伤保险公司”任职。1922年肺病

9、严重辞职。1923年迁往柏林。1924年在维也纳附近基尔灵疗养院病逝。 性格敏感、体弱多病,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一生痛苦多于快乐。早年迫于父命,不得不放弃喜爱的文学去学法律,且一生都笼罩在“父亲的阴影”之下;到了爱情季节,因为身体和心理原因三次订婚三次解约,“没有能力结婚”。临终前嘱咐好友马克斯布洛德焚毁全部作品。,2019/4/20,12,生于奥匈帝国,死于捷克共和国,捷克人视他为德国人,德国人当他是犹太人,是犹太人又否认与犹太人的关系。国籍是奥地利,但说德语,不完全属于奥地利; 自认是作家,可在公司任职,“我唯一的职业是文学”“以文学为出发点来看我的命运,则我的命运十分简单,表达自己梦

10、幻一般的内心生活,这一意义使其它的一切都变得次要了,它把一切都扭曲了,并将一直扭曲下去”; “在自己的家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多层的隔阂,使他没有依附,孤独,忧郁与不幸始终伴随着他。“无法与人生活,无法与人交谈”。由于品尝最多的是失望与痛苦,所以作品主人公都陷入一种身不由己的敌对境遇之中,与恐惧不安为伍,始终找不到归宿。,2019/4/20,13,六类作品:,一。长篇:美国(写于1912)审判(写于1925)城堡(写于1926) 二。中短篇:变形记地洞判决饥饿艺术家等 三。散文,寓言,随笔:对罪孽,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思考布洛德整理 四。书信:致父亲的信致女友妹妹等 五。日记(191

11、0-1923) 六。技术性文献:保险公文等 作品充满梦魇般的气氛,主题是无法解除的苦痛。人的孤独,人的异化,人的原罪,人自身存在的苦恼。世界的荒诞,非理性。,2019/4/20,14,致父亲的信与判决,现身说法刻画封建暴君式家长形象。控诉批判专制家长制教育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父亲喜怒无常,冷漠粗暴,限制自由,儿子压抑,恐惧,郁闷。 作者同意公开发表的判决写父亲宣判:“现在你才明白,除了你以外世界上还有什么,直到如今你只知道你自己!你本来是一个无辜的孩子,可是说到底,你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所以你听着: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儿子跑到桥上,抓住栏杆,低声喊道:“亲爱的父母亲,我可一直是爱着你们的。

12、”说完他就松手让自己落下水去。 这时候,正好有一长串车辆从桥上驶过。,2019/4/20,15,变形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象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2019/4/20,16,旅行推销员早晨醒来变甲虫。十分惊慌,担心失去工作,还得赶早班车出差。父母妹妹对已不是人的声音大为震惊,公司秘书怀疑贪污公款赶来,他拼命挣扎用牙齿咬开房门。母亲悲伤晕倒

13、,父亲用拐杖把他打进去,只妹妹怜悯,送食物、打扫房间,渐渐厌倦。惟一生活来源断了,另找门路出租房屋。虫性增长,喜吃腐烂东西,倒挂房顶。更可悲是保持人的心理和思维,时时体察给家人带来的巨大灾难,双重痛苦痛不欲生。一天被妹妹小提琴声吸引爬出来引起一片混乱,房客要求退租,妹妹说:一定得把他弄走。而他的自我毁灭欲望更强,好久不进食。在所有亲人弃绝他之后悄然死去。全家人松了一口气,轻松愉快地开始了新的生活。,2019/4/20,17,原型即作者。试图在作品中重塑自己,父亲的教育和儿子的服从产生的人。“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

14、的我们的自我折磨。” 他人即地狱。他人的眼光下,人物只能通过利益关系的形式与外界联系,没有自我,没有个性,甚至人性都被抽去和剥夺,更何况亲情和同情。格里高尔以甲虫的身份清晰地洞察了身边的一切,没变形时,与他人的联系是互利形式的一种假象。变形后除了自己以外一无所有。 孤独即灾难。悖论:要进入自我世界,必须忍受孤独。但结局只能是悲剧性的死亡。因为自我不属于这个现实世界。格里高尔的死去是对异化世界的一种最彻底的反抗。,2019/4/20,18,地洞,一只不知名的动物,为了贮藏食物维持生命,造好一个“似乎还不错”的地洞。但是仍然时时提心吊胆,总觉得想尽办法都“没有摆脱上面世界所笼罩的那种不安全感,总感

15、到自己已经陷入一种巨大危险的包围之中。”它没有片刻的宁静,疑虑丛生,忧心忡忡,不停地搬东西,无休止地设计防御措施,最后心力交瘁,惶惶不可终日。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灾难感和被迫害感,是西方资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总体压力给普通人心灵抹上的阴影,深刻反映了资社会一般小人物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心理。,2019/4/20,19,饥饿艺术家,一个表演供观众消遣的“饥饿艺术家”,被关笼子里不吃东西,饥饿是他存在的唯一理由,但观众把他看成骗子和一般马戏团的怪人,以为他会偷吃东西叫人将他看守起来,并以40天为限,每天都作好饥饿的记录,尽管这种表演使他每次都几乎奄奄一息,但他却赢得观众的喝采

16、,也赢得自己的生活来源。 后来一切都变了,旁边放上别的笼子,观众被“别的动物”迷住,不再围观他,不再为他作“饥饿”记录,听凭他无限制“绝食”下去,最后断了气,尸体与笼中稻草一起埋掉。一只黑豹代替他的位置,狼吞虎咽吃着食物,人们兴致勃勃围观,象围着“饥饿艺术家”一样。,2019/4/20,20,长篇小说之一 美国,开始创作于1912年。一个16岁的男孩卡尔罗斯曼,被中年女仆引诱受到父母惩罚,身无分文,只身前往遥远的美国。他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但在陌生的世界里到处碰壁、受骗。通过主人公在美国的遭遇,展示了资社会贫富悬殊,劳资对立的现象和工人结社、罢工游行与资产阶级党派斗争的场面,以及都市一隅社会渣滓活动的情景。作者没到过美国,反映的是虚构的带有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以及被充满敌意的世界包围的、孤立无援的个人生活的辛酸。采用传统的叙事手法,自认是“对狄更斯的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