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14399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35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 世纪以来中国 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注注意意事事项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 本本卷卷共共 2 25 5 个个小小题题,每每小小题题 2 2

2、 分分,共共 5 50 0 分分。在在每每小小题题给给出出的的四四个个选选项项中中,只只有有一一项项是是符符 合合题题目目要要求求的的。 1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 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2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 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 “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 化规律同样适

3、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2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319051911 年,清廷举办了七次留学毕业生归国考试,考试内容为学科门类及经史之学,合格 者授予进士或举人出身。七次考试共有 1388 人合格,其中留欧美学生占 98%,留日学生占 902%。由此可知,当时 A财政投入促进日本教育质量提升 B日本是中国学生主要留学目的地 C清廷原封不动坚持传统选官制度 D欧美各国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4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 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

4、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 是 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 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 520 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 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侯是 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 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3 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 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 6下表为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安排(节选) 。据此可知,万木草堂 课程教学内容 义理之学宋明理学

5、、泰西哲学等 经世之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等 考据之学中国经学、万国史学、数学、格致学等 词章之学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A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B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 C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 D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7龚自珍和魏源重视时势变易,形成了今文经学历史观,康有为吸收并予以继承。康有为依据 “公羊三世说” 。将“据乱世”和“升平世”称为小康,而“太平世”则为大同。三者同处于一 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由此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 A深受儒家循环史观影响 B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 C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D包含了天命史观的思想 8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

6、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 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4 A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B均主张“中体西用” C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91904 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 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 书 五经经义三道,这次考试 A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 C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 10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 子的觉醒起了巨大作

7、用,主要表现在 A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 C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D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11917 年蔡元培在发刊词中申明“大学者, 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 也。 ”这表明他 A注重学术研究的多元化 B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C坚持自由包容的办学理念 D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5 12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 地国亲师” ,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8、131922 年,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 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 ”梁启 超此言 A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B肯定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对新文化运动表示完全支持 D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进化论 14鲁迅曾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 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绝对否定传统文化顺应了时代潮流 B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C中国的书籍承载了过多的文化糟粕 D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思想革

9、新社会 15陈独秀认为,孔学说的特色主要是礼教和不言神怪,以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尺度衡量,礼教是反 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这反映出陈独秀 A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B反思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6 C批判传统儒学糟粕认同其思想精粹 D主张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 16陈独秀说:“袁世凯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他实在见得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就 是反对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不是真心从根本上反对帝制” 。这反映出 A帝制符合中国当时历史潮流 B共和制度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C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其必然性 D中国人民思想意识十分落后 171919 年之前,在中国宣传新思

10、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更少。1919 年之后, 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 400 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B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 181920 年 5 月, 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 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 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

11、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9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7 时段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 良 五四运动后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 “无补大局” , 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21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改

12、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构建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从国情出发的务实 态度、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为核心的中国模式。孙中山思想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大政策 22孙中山曾说:“维我中国开国以来,以中国人治中国,虽间有异族篡据,我祖我宗常能驱除光 复,以贻后人。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 ”这说明孙中山 8 A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B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出发点 C宣扬民生主义的革命思想 D把反帝与反封建有机结合 231927 年 8 月,毛泽东在湖南暴动大纲中提出:“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 县,形成一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

13、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由此可知, 毛泽东 A已预知了秋收起义的失败 B最早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 C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已经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4法国学者毕仰高认为人民大众之所以支持共产党, “主要并不是因为党的领导干部和红军官兵 的抗日活动,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 ”材 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 A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 C自力更生 D群众路线 25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留下“三大经验” ,其 中第一条是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该“准备工作”是指 A八字方针的

14、提出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文革”被彻底否定 9 D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第 I II I 卷卷 本本卷卷包包括括四四大大题题,共共计计 5 50 0分分。考考生生根根据据要要求求进进行行 作作答答。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一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 1885 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 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 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 ,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 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 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

15、,甚或革命,才可 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 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 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 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 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

16、思想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7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5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 分) 材料一材料一 以孔子为表征符号的中国哲学传入欧洲之后,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哲学的 一些基本理念如“道” “理” “太极”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方法被西方哲学家看作是“纯粹 理性” “绝对理念” “自然法” “自然神论” “无神论” “唯物论” “正反合” “两极相逢” “有机论哲学” 等等,在欧洲思想文化土壤里经过欧洲化的改造成为 17 世纪欧洲近代哲学孕育的重要元素,继而 又成为 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精神资源。欧洲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