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43972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9.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课件(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篇 循环系统疾病,第六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1.掌握心绞痛型和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2.熟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 3.了解隐匿型、心律失常和/或心力衰竭型以及猝死型冠心病的概念及其处理原则,讲授目的和要求,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1.定义: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血管腔缩小 2、特点: 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多种病变合并存在 3、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2、,病 因,多因素共同作用:遗传为基础 危险因素(risk factor):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吸烟 次要危险因素:肥胖、活动少、高热量和高脂饮食、CHD家族史、性格急躁;同型半胱胺酸、胰岛素抵抗、纤维蛋白原、病毒和衣原体感染,发病机制,脂肪浸润学说:LDL和VLDL特别是氧化修饰的LDL,经损伤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裂隙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吞噬脂质泡沫细胞,脂蛋白又降解而释出各种脂质,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共同构成粥样斑块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粥样斑块实际上是机化了的血栓,并非真正的粥样斑块 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各种危险因素损伤内膜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

3、理,体循环系统动脉 大型肌弹力型动脉:主动脉 中型肌弹力型动脉 冠状动脉、脑动脉 肢体各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 下肢多于上肢 脂质点和条纹 粥样和纤维粥样斑块 复合病变,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脂核,外膜,内皮细胞,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中层平滑肌细胞 (收缩型),外膜,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扩展进入管腔,外膜,lipid core,脂核,血栓,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外膜,外膜,lipid core,脂核,早期斑块破裂的位置,溶解中 的血栓,新平滑肌细胞的募集,斑块趋向稳定,外膜,泡沫 细胞,脂质 条纹,中间阶 段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纤维 斑块,复合病变

4、破裂,从十几岁开始,从30岁开始,从40岁开始,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主要为脂肪积聚,平滑肌细胞和胶原增生,栓塞 出血,内皮功能不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正常,脂肪条纹,纤维斑块,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溃/ 裂隙和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TIA,严重的 下肢缺血,临床无症状,心血管死亡,年龄增长,稳定性心绞痛 间歇性跛行,不稳定性 心绞痛,ACS,*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 TIA,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肾病 缺血性肠病,受累动脉弹性减弱,脆性增加,管腔逐渐狭窄甚至完全闭塞,也可扩张成动脉瘤 主动脉:弹性降低,脉压增宽;动脉瘤 内脏或四肢动脉:狭窄或闭

5、塞,相应器官和组织缺血、纤维化、坏死 病理进展缓慢,较早期病变可消退,分期和分类,4期 无症状期或亚临床期 缺血期 坏死期 纤维化期,临床表现,主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最常见 脑动脉粥样硬化 肾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一般表现:脑力和体力减退 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 肾动脉开口以下的腹主动脉(最多见) 主动脉弓、降主动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 眩晕、头痛,脑血管意外、血管性痴呆,肾动脉粥样硬化 顽固性高血压、肾动脉血栓、肾衰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消化不良、腹痛、腹胀、便血、休克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发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

6、实验室检查,血脂 X线: 动脉造影(最直接) 超声:血管内超声 其他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预后,随病变部位、程度、受累器官等不同 累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预后不良,预 防,预防为主 一级预防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二级预防 已发生,积极控制和治疗,防治病变并争取逆转 三级预防 已发生并发症,积极治疗,防治其恶化,延长生命 中西医结合,治 疗,一般防治 健康宣教 合理膳食 适当活动 工作和生活劳逸结合 不吸烟喝酒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药物治疗,调整血脂药物 辛伐他汀、非诺贝特、烟酸、胆酸隔置剂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溶

7、血栓和抗凝药物 对症治疗 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中 医,病名:瘀证、痰证、脉痹、中风、胸痹 病因 饮食失节、七情内伤、劳逸失度、肝肾亏虚 病机 痰瘀互阻,经脉脏腑受损 病位:血脉 后期累及各脏腑 病性:本虚 肝肾不足 标实 痰浊、瘀血、兼气滞,辩证论治,痰浊内阻 形体肥胖,少动嗜卧, 舌淡,苔白厚或腻 化痰降浊 导痰汤 口中粘腻乏味 脉沉缓或滑 气滞血瘀 平素易怒心烦,胸胁胀闷 舌暗或有瘀斑 行气活血 血府逐瘀汤 头晕 脉弦或涩 肝肾亏虚 眩晕头痛,失眠健忘 舌淡暗,脉细 补肾填精 六味地黄丸 腰膝酸软,耳聋耳鸣 中成药 血脂康胶囊、地奥心血康、银杏叶片、绞股蓝总甙片

8、六味地黄丸,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冠心病分型(1979年世卫分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心绞痛:呈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特征 心肌梗塞:冠脉闭塞所致心肌坏死 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脏扩大,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猝死:心肌缺血电生理紊乱猝死 上述五种类型可合并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

9、) 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 (ACS)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 稳定型心绞痛 慢性冠脉病 冠脉正常的心绞痛 (CAD)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缺血性心衰,冠心病分型,纤维帽,中层,管腔,管腔,脂核,脂核,易损斑块,稳定性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性斑块和脆弱的斑块,稳定性心绞痛,破裂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非闭塞性血栓(白色血栓),闭塞性血栓(红色血栓),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ST段抬高,不稳定性心绞痛 (UA),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 (NSTEMI),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STEMI),纤维帽,中层,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10、主要分为: 稳定型(stable angina pectoris) 不稳定型(unstable angina pectoris),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定义: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特点: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主要在胸骨后部,可放射到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在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后消失 男多于女,多40岁以上 诱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 受寒、急性循环衰竭,机制: 心肌氧供与氧耗失衡(氧供、氧耗) 氧供:冠脉直径-冠脉狭窄氧供 氧耗:心肌收缩力、

11、张力、心率 心率收缩压,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冠脉供血,心肌耗氧,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求,一过性缺血缺氧,心绞痛(AP),心绞痛,冠脉供血,心肌耗氧,心率加快,心肌张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循环血量减少,冠脉狭窄固定,冠脉痉挛,36,病理解剖,1、2或3支动脉直径减少70%:分别为25%左右,左冠脉主干狭窄:510%,无显著狭窄:15 (冠脉痉挛、 冠脉微血管病变、儿茶酚胺分泌过多等),病理生理,发作前 血压,心率,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压 发作时 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 左心室收缩力及收缩速度 射血速度,左心室收缩压 心搏量和心排血量 左心室舒张末压和血容量 左心室壁收缩不协调,临床表现,发作

12、性胸痛的特点: 1、部位: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或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常向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压迫感、压榨样、紧缩性,偶伴恐惧、濒死感 3、诱因:劳力、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多当时发生 4、持续时间:逐渐加重,35min消失,很少超过15min 5、缓解方法: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几分钟缓解,体征 平常无异常体征 发作时心率,血压,表情焦虑 皮肤冷或出汗 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心尖部收缩期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辅助检查,1、心电图:最常用 心肌缺血相邻2个以上导联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发作间歇恢复正常 静息心电图:多无异常 发作时心电图:ST段

13、压低0.1mV,T波改变 2、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负荷试验 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分钟 适应症和禁忌症 3、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24小时心电图,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ECG,V4、V5、V6 和、aVF导联ST段呈水平型下移 0.1mV,运动心电图,运动前 运动中 运动后,运动中 V3、 V4、V5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1mv持续2min以上,动态心电图:纪录24小时,显示活动和症状出现时的 心电图变化。3个“1”ST段下移0.1mv,持续时间1min,间隔时间1min,辅助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201TI-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血池扫描,P

14、ET 胸片:一般正常。部分发作时可见心影增大,肺充血。 超声心动图:缺血区心室壁运动异常 心肌超声造影:心肌血流灌注 多层螺旋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冠状动脉二维或三维重建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和治疗“金标准”,诊 断,病史 症状 体征 年龄、危险因素 治疗情况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心绞痛分级,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类分级: 级:极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级:较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级:一般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平地步行200m,或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 级:静息状态或轻微活动下可发生心绞痛,心绞痛的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程度更严重,多30min,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 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 心脏神经官能症 消化系统疾病 其他: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征等亦可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