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ppt1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8930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ppt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ppt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ppt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ppt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ppt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ppt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过程与特点ppt1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化过程与特点,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单元,之,回顾,1.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 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 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思考,上海市区及县的土地面积有何变化?,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1911年人口,1990年人口,1949年人口,1324万,538万,54万,上海人口的增加,思考,从上述两幅图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探究,1. 对照上述两幅图,你发现有哪些明显的变化?,2.

2、什么是城市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3. 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1. 概念,2. 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乡村,一、城市化,4. 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卓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文

3、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材料,找出“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变”?在我国主要有哪些类型?,探究,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阅读P37教材图文,思考:,1.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2. 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又关系?,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1. 城市化的动力:,2.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工业是城市经济支柱,工业化进程为

4、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三、世界城市化进程,2530以下,低 30一70,较高 70以上,高,缓慢 迅速 缓慢,甚至停滞,缓慢 快 继续增大,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几千年前,工业革命,二战结束,现 在,缓慢发展,加速发展(起步),空前发展,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速度空前,

5、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二战以后,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迅速膨胀,大城市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探究,读右图,结合P37、38阅读材料,思考:,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如何?,3. 你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合理吗?说说你的理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起步早,工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

6、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逆城市化现象 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发生空间: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含义: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 增多。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世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城市化模式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

7、和。城市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按其所处的经济体制,可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按城市化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四种模式。,一、同步城市化,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

8、化模式。,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等。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二、逆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

9、、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三、虚假城市化,虚假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

10、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的状况最为突出。,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四、滞后城市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

11、发展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仅为069,远低于该比值1425的合理范围。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化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起步,振荡,停滞,恢复正常,快速,探究,读上面两图,结合P39阅读材料,思考:,1. 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内地向沿海、山区向平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的一个首要问题。,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