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8719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内容: 确定药物的药理作用 药物作用原理的探讨 与标准有效药物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肾上腺素 激动血管平滑肌受体 (作用) 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压上升 (效应),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 与 药物效应 ( drug action ) ( pharmacological effect ),肾上腺素 血压上升,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反应(原发作用),药物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 药物的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是药物

2、作用的结果。,(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在药物作用下,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亢进,兴奋性改变:,抑制:在药物作用下,机体的组织器官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称为抑制。 麻痹 衰竭,(二)药物作用的类型,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局部作用(local action):药物未被吸收入血之前,直接在用药局部出现的作用,吸收作用(absorption):药物通过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到达作用的组织 器官发挥相应的药理效应,(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适当剂量下,药物只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主要的或最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和器官影响很小或几乎无作用。,选择性发生的原因:,药物对不同组织的亲和力不同,不同

3、组织酶的分布和活性差异导致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不同组织受体分布的不均,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的选择性是药物分类及选择用药的基础和依据。,选择性高的药物在临床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较小的优点;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不强,副作用较多,但作用范围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很有用。,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一种药物在剂量不同时其选择性不同。,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治疗作用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替代疗法 (replacement therapy ),治疗作用 定义: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对病畜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恢复

4、健康,称为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定义:不符合用药目的和对动物机体造成损伤的反应统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副作用(side reaction),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变态反应(allergy),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第二节 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关系,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效应随药物剂量增加而增加。但效应的增加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药物达到最大效应时,增加剂量并不能进一步增加效应。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在药理学研究中更常

5、用浓度效应关系,基本概念,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用药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对50的个体有效的剂量 极量:药物效应达到最强,但不引起中毒的剂量。 治疗量: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剂量,又称为常用量。 最小中毒量:引起动物出现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1)剂量:,最小有效量,半数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治疗量,安全范围,无作用,有效作用,中毒作用,致死作用,基本概念,量效曲线,以药物的效应强弱为纵坐标,药物浓度或剂量为横坐标作图得出的曲线。,(2)效应,最大效能:药物在最大治疗量时达到的最大效应。由药物的

6、内在活性决定,与药物的剂量无关,效价强度:药物产生某种强度的效应时所用的剂量。,基本概念,反映药物安全性的参数,1.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LD50/ED50 2. 安全范围 ED95 LD5之间的距离 95%有效量 5%致死量 3. 可靠安全系数: LD1/ED99 ,比值大于1,药物较安全,比值小于1,安全性较差。,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1、特异性结构药物 某种结构的药物只能与某种受体或酶结合而产生某种特异的药理效应,当其结构稍微变化其药理效应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药理作用的特异性与药物结构的关系称之为药物的构效关系。 (如喹诺酮类、拟肾上腺素药) 2、非

7、特异性结构药物 其结构与药理效应无直接关系,而是通过物理、化学性质而发挥药理效应。(如碳酸氢钠、消毒防腐药、酒精),一、药物的构效关系,理化条件的改变抗酸药碳酸氢钠、甘露醇等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补充疗法或抗代谢药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利尿药 对酶的影响新斯的明、解热镇痛抗炎药,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二、药物作用的机理,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钙通道拮抗剂 影响核酸代谢抗癌药物、抗生素(喹诺酮类) 影响免疫机制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和免疫增强剂 非特异性作用消毒防腐剂 作用于受体,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特定物质(包括药物)结合并传递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细胞成分(蛋白组分)。,二、药物与受体

8、,蛋白质 胞膜、胞浆、细胞核 极高的识别能力 配体 能识别受体并能与之进行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a)内源性,激素、神经递质、血管活性物质 b)外源性 高度选择性 饱和性 可逆性 可解离,可置换,1.受体的概念与特性:,2.受体类型: 、细胞膜受体: 含离子通道的受体(N2) G-蛋白偶联受体(、和M) 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生长激素受体) 、细胞内受体: 特性:本类受体的配体有较高的脂溶性,能进入细胞内,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而起作用。 配体有:NO、维生素D、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盐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二、药物与受体,受体占领理论的基本假设为:,1、 药物和受体的结合为1对1的单分子结合

9、,为可逆过程,遵循质量作用定律。 2、 药物引起的效应和药物占领受体的百分率成比例,如果药物全部占领受体将会产生最大效应。 3、 占领受体的药物仅占进入体内全部药物的极少部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两个基本概念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有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发挥激动受体的作用,这类药为激动药。有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发挥阻断受体的作用,这类药为阻断药。,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1、完全激动药:与受体亲和力大,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如吗啡 2、部分激动药:介于完全激动药和竞争性阻断药之间,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激动受体引起效应的能力微弱。如毛果芸香碱 3、竞争性

10、阻断药:与受体亲和力大但缺乏内在活性。如非除极化肌松药筒箭毒碱 4、非竞争性阻断药:与受体以键能较高的共价键结合,亲和力大,而且不易解离,甚至不可逆;因此,药理作用时程长,试图利用提高激动药的药物浓度来对抗它的抑制作用是不现实的。如除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缓解或改善疾病症状,称为对症治疗。,补充治疗:用药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或内源性活性物质(如激素)的不足,称为补充治疗。,BACK,副作用: 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 是药物的固有药理作用可以预料,难以避免

11、反应轻微且可逆 产生的药理基础是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 范围广 可以设法加以纠正,如通过改变药物在体 内的分布,减少药物分布的范围,或利用药 剂学手段等均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特点,BACK,毒性反应:在剂量使用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消除器官功能低下时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反应。,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的毒性反应。一般是 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所造成。常表现为 心血管、呼吸功能的损害。 慢性毒性:用药后逐渐出现的毒性反应。常表现 为肝、肾、骨髓的损伤。 特殊毒性:即“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特点:用药量大或体内药物浓度过高;反应较严重,危害较大,可预知,应避免,BACK,后遗效应:在停药以后

12、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苯巴比妥),BACK,对机体有益的后遗效应: 抗菌药后效应(PAE):抗菌药在体内消除,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后的一段时间内,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抑制的现象。 例:喹诺酮类、青霉素 抗生素后白细胞效应(PALE):可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如林可霉素)。,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指具有过敏体质的动物对药物所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与剂量无关 与个体的免疫系统有关, 是一种免疫反应 药理性拮抗药对其无效 很难预测,不可避免,特点:,BACK,继发反应:,药物发挥作用后的不良后果,也称治疗矛盾。例如长期

13、应用广谱抗菌素时,由于改变了肠道的正常菌群,敏感细菌被消灭,不敏感细菌如葡萄球菌或真菌则大量繁殖,导致葡萄球菌肠炎或念珠菌病等继发感染。,BACK,(4)离子通道受体(lignd 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本类受体存在于快速反应细胞的细胞膜上,由单一肽链反复跨膜形成45个亚单位,并由此组成穿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天然配体是介导突触传导的神经递质,包括:Ach、-氨基丁酸和兴奋性氨基酸(甘氨酸和谷氨酸)。 机制:信号作用于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从而使细胞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引起兴奋或抑制效应。,BACK,门控离子通道受体,细胞内受体,这是细胞膜受体的最大家族系,有数十种神经递质和激素做为其配体,包括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嘌呤类、阿片类等。 通过G蛋白介导生理功能的实现。,G-蛋白偶联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