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风向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幻灯片必修ⅱ-第十单元-第21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2116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风向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幻灯片必修ⅱ-第十单元-第21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3年-高考风向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幻灯片必修ⅱ-第十单元-第21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3年-高考风向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幻灯片必修ⅱ-第十单元-第21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3年-高考风向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幻灯片必修ⅱ-第十单元-第21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3年-高考风向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幻灯片必修ⅱ-第十单元-第21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风向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幻灯片必修ⅱ-第十单元-第21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风向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幻灯片必修ⅱ-第十单元-第21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1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 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实行_。,余粮征集制,(2)工业:普遍实行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国有化,(3)商业:取消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商品贸易,不劳动者不得食,(4)分配方式:强制劳动,实行“_”的原则。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意义:集中了

2、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 争的胜利。,(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_需要的限度。,战时,归纳升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1)它严重超越了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在苏俄这样一个小农 占优势、工业不发达、国力贫弱的国家里,余粮征集制、工业 国有化、日用品配给制等都超越了相对较低的生产力水平。 (2)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 粮,甚至连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反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1)经济:国内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须恢复社 会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农民对_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2标

3、志: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决 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3内容,粮食税,(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_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 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2)工业方面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_,_经营。,外国,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_。,自由贸易,4作用: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_得到巩固。,苏维埃政权,资本家,温馨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为在苏 俄建设社会主义而采取的举措,其演变表明:社会主义没有 固定的模式。社

4、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道路是坎坷的。,三、“斯大林模式” 1确立,(1)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农业集体化,(2)途径:工业化和_;实施国民经济发展 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 2表现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高度集中,(2)实行_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计划经济,概念链接: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经济体制。在计划经 济体制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 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

5、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 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3评价,(1)积极作用,工业体系,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37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 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重工业,片面发展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国民经 济比例严重失调。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 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苏联解体,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_的重要原因。,四、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1)“二战”后,苏联进入

6、和平建设时期,“_” 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2内容,收购制,(1)农业方面:用_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 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的种植_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玉米,(2)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 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_”,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原则,3结果,传统观念,(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的束缚,并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 (2)1964 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

7、改革失败。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苏共提出的“20 年建成_”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共产主义,(3)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 目性。 (4)赫鲁晓夫本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主要内容,价值规律,(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_,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 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政策。 3结果

8、 收到了一定成效: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 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20 世纪 70 年代下半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到 80 年,代初,经济_。,全面滑坡,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所以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趋于保守,(2)勃列日涅夫后期,指导思想_,改革陷于停滞。 (3)苏联与美国_的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军备竞赛,六、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时刻,戈尔巴 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2主要内容 (1)措施: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 _方法管理经济,打

9、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经济,重工业,宏观决策,(2)弊端:把重点放在_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 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_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 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改革中阻力重重, 以致效果不佳。,3结果:未取得预期效果,继而转向政治改革,致使国内,局势严重失控,_年苏联解体。,1991,误区警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 破斯大林体制,但在改革的前期都不同程度地取得定成效。 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体制,但背离了科学社会主 义的指导思想,引起人们思想混乱,导致各种矛盾激化,最终 使苏联解体。,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0、,1两种政策的内在联系: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 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 质,同时也存着明显的对立。,2不同点,(1)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 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 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 经济。,(3)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 结束后引起了政治危机;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4)在经验教训方面: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途径;后者则

11、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建设社会主义 的正确探索,为苏俄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 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二、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历史条件,(1)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2)政治因素:过渡时期斗争激烈,外部环境险恶。,(3)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4)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专断独行。,2特征,(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 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 活极不正常。,(2)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2、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3经验与教训,(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2)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3)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及经,验教训,1相同点,(1)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2)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3)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2不同点,(1)内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 革的重点在工

13、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后来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2)结果:前两者的改革在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经验教训,(1)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 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 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必须坚定地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但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5)坚持改革开放,坚持

14、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6)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盛行于 1918 年到 1921 年间,,当时为了向前线提供所需的物资和人力,采取了种种非常措 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 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行征收供养士兵 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全球通史,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 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 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

15、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 史料点拨:上述材料都是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采取 的经济措施。材料一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及特 征,它对苏俄赢得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强行征收剩余农产 品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材料二概述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并 肯定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真题实战 1(2009 年广东单科)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 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C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选D。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由于脱离了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实 际水平而失败。,2(2011 年海南单科)“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 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 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