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二轮历史考点突破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1511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二轮历史考点突破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1二轮历史考点突破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1二轮历史考点突破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1二轮历史考点突破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1二轮历史考点突破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二轮历史考点突破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二轮历史考点突破复习幻灯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1)背景 1952年底_,经济形势好转。 1953年_,规定了实现_和进行 _的任务。 (2)成就 _,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_的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国民经济恢复,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三大改造,2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19561976年)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_,确定了党的任务是 _。 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_方针, 1962 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2、 (2)探索失误 1958年的_,忽视了_。 1958年的_,造成国民经济_严重失调。 1958年的_,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_。 _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 线上徘徊。,主要矛盾,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客观规律,“大跃进”,比例,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积极性,“文革”动乱,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 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 生产关

3、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考点2 经济体制改革 1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内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概况:安徽、四川等省率先实行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在全国推行。 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概况:a.首先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 b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3)社会主

4、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理论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考点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确定方针:1978年_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开放过程的特点 3意义 (1)适应了_的趋势。 (2)推动了_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全球化,中国经济,考点4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公路运输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后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2)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中国拥有 的固定

5、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2大众传媒的变迁 (1)改革开放后报刊业欣欣向荣。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普及,节目丰富。 3互联网: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 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 关系日益密切。,考向1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 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 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 ( ),A经营效益的变化 B分配制度的变化 C生产

6、方式的变化 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5年”,联系所处时代可知该企业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答案:D,2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B大力提倡玉米运动 C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D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历史现象。“大跃进”特点是片面追 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因此也造成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答案:C,考向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的腾飞,3阅读下面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你能得出 ( ) GDP同比增速持续加快 综合国力大幅提高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A 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

7、说明历史现象和证明历史 观点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GDP同比实际增速”不是持续加 快,中间出现过曲折。故排除,选B项。 答案:B,4“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海洋”年代,每个票 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 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 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 毁,这种粮票也便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 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中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 A B C 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8、,而中国的粮食产 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小康 社会;故排除。 答案:B,考向3 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角度理解对外开放,5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 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 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答案:D,6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 合法

9、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 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 事件是 ( ) A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解析:注意1971年的“30年后”是指2001年,中国在2001年11月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答案:C,主题: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典例示范: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某体制下的购物现象,这种体制的弊端有哪些?(2)图二反映了某体制下的购物现象,它与图一所反映的体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0、 (3)通过两幅图片反映的不同现象,分析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提分要领: 1.要认真读图,提取关键信息:“过去”、“今日”反映史实的时间范围;“凭票抢购”、“任意挑选”体现体制的差异。 2.第(1)问和第(2)问需再现教材知识,然后作答。 3.第(3)问“作用”着重从经济方面回答。 方法归纳: 解答比较类设问需注意 1.明确比较对象,清楚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 2.找准比较点。特别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考虑。,规范答案: (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的;僵化的体制,影响

11、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人们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证。(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是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还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3)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试一试】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 80 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 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19531983年这30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 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

12、一个作答(两个都答只判阅 第一个)。 (1)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时期(19531957年)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原因: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家实现了独立自主为其提供了保障。(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2)时期(19591965年)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后来中央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