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血脂药ppt幻灯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0583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血脂药ppt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调血脂药ppt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调血脂药ppt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调血脂药ppt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调血脂药ppt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血脂药ppt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血脂药ppt幻灯片(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章 调血脂药,一、概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AS主要发生在大及中动脉,特别是冠状A、脑A和主A。此时,动脉壁硬化,内膜增厚,脂质沉着、纤维组织增生、可形成脂肪条纹及斑块、使管腔狭窄、阻塞甚至形成栓塞。 动脉弹性减弱易于破裂而造成出血,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则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纠正病人脂代谢异常具有重要意义。,AS危险因素,传统危险因素 血脂代谢障碍 高血压 糖尿病 肥胖,非传统的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雌激素减少 慢性感染 内分泌平衡失调,(二)血脂成分及生理功能,1.胆固醇(Ch):占大

2、约体重的2%,主要在肝脏和肠粘膜合成,有近30步酶促反应,其中HMG-CoA还原酶为合成的限速酶。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转变为胆汁酸,转变为7-脱氢胆固醇,继而可转变为维生素D3;转变为类固醇激素,构成细胞膜并维持其生理功能。,(二)血脂成分及生理功能,2.甘油三酯(TG):内源性TG可由肝脏和肠粘膜合成,其主要生理作用是在线粒体里被氧化分解,供给机体能量。TG还是机体储存能量的方式,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利用,TG还可以保持机体体温,对重要器官起支持和固定作用。,(二)血脂成分及生理功能,3.磷脂(PHL):为人体所有细胞膜和血液的重要组成物质,对保证生物膜良好的流动性和特殊通

3、透性,维持神经组织正常兴奋性,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吸收发挥重要作用。还是血浆脂蛋白的重要成分,对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血液中运输是必不可少的物质。 4.脂肪酸(FA):可由体内合成和从食物中供给。按其是否含有双键结构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因双键数目的不同还可分为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烯脂肪酸)。,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 胆固醇(cholesterol ,Ch) 磷脂(phosphatide,PL) 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特点:不溶于水,血脂+载脂蛋白脂蛋白,(特点:溶于血浆,并能运输和代谢),脂蛋白,血浆主要脂蛋白特征,类型 电泳

4、比重 主要载脂蛋白 CM 原点 1.006 B-48, E, A-I VLDL 前- 1.006 B-100, E, C IDL 1.0061.02 B-100, C LDL 1.021.063 B-100 HDL 10631.21 A-,A- C, E,脂蛋白的运输功能及其异同点,分类 生成部位 运输功能,CM 肠壁 脂质/肠内外周组织、肝脏组织,VLDL 肝脏 内源性脂质/肝脏 肝外组织,LDL 肝脏 内源性脂质/肝脏 肝外组织,HDL 肝脏、肠壁 胆固醇/外周组织 肝脏组织 (胆固醇逆转运),(三)脂蛋白代谢,脂蛋白的正常代谢,脂蛋白的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蛋白血症 AS 心血管疾

5、病 (冠心病),(2)脂蛋白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 高脂血症 血浆胆固醇水平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正常人血总胆固醇 200mg/dl(5.2mmol/L) 临界高胆固醇血症 200219mg/dl(5.25.69mmol/L) 高胆固醇水平 220mg/dl (5.72mmol/L ),(2)脂蛋白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正常人血LDL-C 120mg/dl(3.12mmol/L) 临界LDL-C 121139mg/dl(3.153.61mmol/L) 增高LDL-C 140mg/dl (3.64mmol/L ) 低HDL水平: HDLC35mg/dl(0.91mmol/L ) HDLC

6、应40mg/dl(1.04mmol/L ) 正常人血TG 150mg/dl (1.70mmol /L ) 血TG增高 150mg/dl (1.70mmol/L ),在血脂检查中,经常会检查的是“血脂三项”,包括:甘油三酯升高、HDL-C低和LDL-C增高。这三种血脂异常共同存在,常是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所伴随的血脂异常的特征,这三个指标从排列来讲,危害最大的LDL-C升高,第二是HDL-C降低,第三个是TG的增高。,根据病因,高脂血症的分类有: (1)原发性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蛋白酶缺乏症;多脂蛋白型高脂血症;原因未明的原发性高脂

7、蛋白血症: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散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 (2)继发性高脂血症: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减低;急、慢性肾功衰竭;肾病综合症;药物性高脂血症。率显著升高。,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 mmol/L 。 (2)高甘油三酯血症:约占20%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mmol/L,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mmol/L。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

8、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好胆固醇”)含量降低,0.9mmol/L。 (LDL-C为“坏胆固醇”),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1976年WHO),二、调血脂药物的分类,调血脂药 抗氧化剂 多烯脂肪酸类 血管内皮保护药,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 主要降低TG和VLDL的药物 其他调血脂药物,洛伐他汀(Lovastatin) 辛伐他汀(simvastatin) 普伐他汀(pravastatin) 氟伐他汀(fluvastatin) 阿伐他汀(atorvastatin),第1节 主要

9、降低TC和LDL的药物,1.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他汀类的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迅速,除氟伐他汀生物利用 度稍高外,多数药物首关消除作用明显。洛 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为前体药物,需在肝脏 内将内酯打开才转化成活性物质。除普伐他 汀外,大多数他汀类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 药物大多经肝脏肝药酶代谢转化,主要经胆 汁从粪便排泄,少量经肾脏排泄。,【治疗AS的机制】,他汀类调节血脂和非调脂机制,ApoB-100,【临床应用】,a、b高Ch血症、,型糖尿病及肾病综合症所致高Ch血症,型高脂蛋白血症,【不良反应】 副作用很少,偶见胃肠道反应。 大剂量可出现皮肤潮红、头痛。 偶有无症状性转氨酶,

10、约1%致肌酸磷酸激酶 (CPK), 停药 23个月可恢复。 1%发生横纹肌溶解症 以辛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拜斯亭)多见。 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CPK,CPK升高是RL的标志) 严重者可因横纹肌溶解而致急性肾衰,甚至死亡。 注意 定期血清和尿中肌红蛋白,有助于RL的早期诊断 肌痛应查CPK 与贝特类、烟酸、环孢素、红霉素等慎合用。,2001年8月8日,德国拜尔公司宣布停止销售拜斯亭(西立伐他汀钠),原因是美国有31例,其他国家有21例因服用该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而死亡。 横纹肌溶解症(rhahdomyolysis,RL)是指横纹肌细胞受损后使细胞膜的完整性发生改变,细胞内物质,如蛋白、离子、酶等

11、释放入血,最后从尿中排出。其临床特征是肌痛、肌紧张、肌肉注水感,尿色异常(黑红或可乐色),血清肌酸激酶(CK)显著增高,超过正常10倍以上,血、尿肌红蛋白阳性,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拜斯亭事件,对他汀类药物的评价,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LDL-C、TG水平,升高HDL-C,能显著降低冠心病病人的心脏病事件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在冠心病一级、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这类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目前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处方量最大,相关的临床试验依据也最多。,考来烯胺+胆汁酸胆汁酸重吸收肝内Ch转化 肝内Ch LDL-R活性LDL-Ch经受体 进入肝

12、细胞 血浆 TC和 LDL Ch,2. 胆汁酸结合树脂,【治疗AS的机制】(见图),胆汁酸结合树脂作用示意图,【作用特点】 LDL-R LDL(25%) TC(20%) 对VLDL 和TG影响小 对HDL无影响,还能有所提高。,【临床应用】,(1)主要治疗a型高脂蛋白血症,与他汀类药物合用,作用显著增强。 (2)考来烯胺与普罗布考合用:协同降低TC和LDL-C,还可互相减轻不良反应。 (3)b型高脂蛋白血症者,应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应用剂量较大,有特殊的臭味和一定的刺激性,少数患者可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胀、消化不良、便秘等(一般2w内可消失)。 大剂量可致脂肪

13、痢(影响脂肪吸收所致),减少脂溶性维生素、铁、镁、锌及叶酸的吸收。 药物相互作用:易影响多种药物尤其是弱酸性药物吸收。,第2节 主要降低三酰甘油和 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药物品种】,氯贝丁酯(clofibrate,安妥明)易出现肝胆系统并发症,且不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少用。 新型的贝特类较常用: 非诺贝特(fenofibrate,立平脂) 苯扎贝特(bezafibrate,必降脂,必苯扎贝特脂) 吉非贝齐(gemfibrozil,诺衡、吉非罗齐) 环丙贝特(ciprofibrate,环丙降脂酸),1. 贝特类(苯氧芳酸类),(1)增强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加速CM、VLDL的分解,增加HDL的合

14、成,促进Ch逆转运和粪便Ch的排泄。 (2)抑制Ac-CoA羧化酶FAA从脂肪组织进入肝合成 TG、VLDL (3)促进LDL的清除,【机制】,调脂机制和非调脂机制,(一)调脂机制,(二)非调脂机制 降低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 剂的产生。 降低血小板的反应性和聚 集性,【临床应用】 b、型和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 尤其是VLDLTG,同时HDL的脂蛋白异常。,苯扎贝特:能改善糖代谢,可用于糖尿病伴高TG者。,吉非贝齐:主要用于型高脂蛋白血症,非诺贝特:为血清高TG血症的首选药,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可用于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环丙贝特:b、IV型和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不良反应

15、】 胃肠道反应(5%):最常见,但患者可以耐受。 乏力、头痛、失眠、皮疹、视物模糊等。 偶有肌痛、尿素氮、转氨酶,停药可恢复。 氯贝丁酯不良反应多且严重,如胆襄炎、胆石症、 心律失常、增加胃肠肿瘤的发生率。 注意: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哺乳妇女、儿童禁用。 避免与他汀类合用(增加横纹溶解症的发生率) 避免与口服抗凝药合用(增强抗凝活性出血倾向),【机制】,减少游离脂肪酸向肝内转移,降低VLDL的产生和 分泌,进而降低血浆内IDL、LDL水平。 激活LPL,增加VLDL的清除率,引起TG 引起HDL分解减少HDL 抑制TXA2和增加PGI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并扩张血管。,2、烟酸( nicotinic acid,VitB3)及衍生物,食物脂肪,小肠脂肪 CM,合成脂肪,脂肪细胞 合成、储存、动员脂肪,心、肌、肾,VLDL,CM,FAA,肝 糖脂肪VLDL产生和分泌,烟酸 作用机制,VLDLTG、Ch IDL TG、Ch LDL Ch慢而弱,【临床应用】 广谱调血脂药,对、型高脂血症均有效。与他汀类、贝特类或胆汁酸结合树脂合用作用更好。, HDL Ch,【降脂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