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肝炎、肝硬化、肝癌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2592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肝炎、肝硬化、肝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慢肝炎、肝硬化、肝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慢肝炎、肝硬化、肝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慢肝炎、肝硬化、肝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慢肝炎、肝硬化、肝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肝炎、肝硬化、肝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肝炎、肝硬化、肝癌课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病程持续一年以上者为慢性肝炎。多数由急性肝炎迁延而来,约有510病人可发展为慢肝,少数病例可起并隐匿。治疗不当,营养不良,饮酒,服用对肝有毒药及合并其他疾病,常是慢性肝炎的诱因。,HBV是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HCV感染约50病人可纸慢肝,约25慢肝在510年后进展为肝硬化。HDVHBV重叠感染也可发展为慢肝。HAV、HEV不致慢肝。,慢性持续性肝炎 病理改变轻,肝结构基本保持完好。肝细胞轻度变性伴小灶性坏死,坏死区有炎细胞浸润。门管区纤维组织轻度增生,有淋巴、浆细胞浸润,呈灶性分布,枯否细胞增生肥大。肝小叶界板未受破坏,不见碎片坏死。,(1)慢性小叶性肝炎 在慢性期间

2、内,即病程在6月1年以上,所发生的病变却与急性肝炎相同,在小叶内出现坏死和炎症改变。由乙肝、丙肝所引起。 (2)慢性门脉性肝炎 肝实质仅见轻度炎症病变,偶见灶性坏死,主要是门管区有单核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浸润,使门管区扩大。,(3)慢性间隔性肝炎 可考虑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恢复期,已降到慢持肝的水平。在肝小叶有纤维间隔形成,炎细胞少见,不形成假小叶。 地衣红()可证明有HBsAg存在。,可出现毛玻璃样肝细胞,细胞大,胞浆细颗粒状,淡红色,不透明,周围可有空晕,似毛玻璃故名,常与HBsAg存在有关。用免疫荧光,免疫酶标法可检测HBsAg等抗原。,临床上有食欲减退、乏力、腹胀、肝区痛、肝大压痛等表现,

3、常无黄疸,转氨酶在疾病活动时升高。一般能坚持工作。病程可迁延数年之久,但经适当休息治疗,常在12年内恢复。极少发展为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 基本病变由碎片状坏死、灶性坏死、融合性坏死、主质再生、胆管病变、炎细胞浸润及纤维化所组成。,本病特征为肝小叶界板坏死,出现碎片状坏死。其特点是在门管区与肝主质交界处或肝主质和结缔组织之间交界处,因肝细胞主性坏死,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有纤维组织伸入肝主质、围绕和分隔单个或小群肝细胞,叫做碎片状坏死。,灶性坏死散在性坏死,是指在局部区域,有一个或多个主质细胞溶解消失,或仅见嗜酸性小体,有少量淋巴细胞积聚。 融合性坏死,是指成群肝细胞溶解坏死,消失而致网

4、状支架显露,当坏死范围较大时可致网状支架塌陷。 当发生更为广泛的融合性坏死,并连接于不同血管结构时,称为桥形坏死。中央V中央V、中央V门管区、门管区门管区。,肝细胞可有再生。 坏死区、门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C型肝炎可见淋巴滤泡形成。 胆小管可见炎性改变。 纤维化大多数呈间隔型,称间隔型纤维化。可分为主动间隔和被动间隔两类。,慢活肝可分轻、中、重。 轻型:碎片状坏死累及部分门管区。 中度:碎片状坏死累及每个门管区,同时有明显灶性坏死及主动间隔形成,基本保持肝小叶结构。 重度:坏死更广泛,明显碎片状坏死及主动间隔形成,并出现桥状及较广泛融合性坏死,伴被动间隔形成。有不同程度肝小叶破坏。,慢活肝,尤

5、其是重度者,由于其反复发作,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预后差。 临床上可见体力显著减退,不能坚持工作,明显乏力,肝肿大,触痛,质地坚实,黄疸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出现蜘蛛痣、肝掌、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升高,肝功能检查有异常。,第九节 肝硬化 肝硬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疾患。其特点是肝实质反复,弥漫性损害和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使肝的正常小叶结构破坏及血管改变,造成肝脏缩小、变硬、结节状,可出现门脉高压和有功能障碍。临床上有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腹水和水肿、脾肿大和食管静脉曲张等。,一、肝硬化的分类 (一)综合性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瘀血性、胆汁性,寄生虫性五类。 (二)病因学分类:肝炎后、

6、精性、中毒性、营养缺乏性、胆汁性、瘀血性、寄生虫性、色素性、铜代谢障碍性、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等。,(三)形态学分类 结节:3mm大结节,3mm 小结节 纤维间隔:1mm宽间隔 , 1mm窄间隔,1、大结节型:结节大小不等,大多数(80)为大结节,纤维间隔宽,宽窄不等。 2、小结节型:结节小,均匀,纤维间隔窄、一致。 3、混合型:大小结节相混,中占 5010。 4、不全分隔型:眼观无明显结节,镜下可见少数结节。纤维间隔伸入肝小叶内形成不全分隔。,早期肝硬化: 肝细胞再生形成大小不等结节,若结节周围已有胶原纤维包绕者,为早期肝硬化。若肝小叶完好无再生结节形成,只有门管区有纤维组织增生者为肝纤维化。

7、,二、结节性肝硬化 本型相当于门脉性,酒精性肝硬化。 病因和发病原理: 肝硬化的发生必然有三大改变: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再生。而纤维化是当前研究热点,进展很快。,肝纤维化的特点是新合成的细胞外基质(ECM)堆积,形态学表现为结缔组织过多。 纤维化是指肝内胶原及其他基质成分数量增多。目前认为由于肝内融合性坏死、网状支架塌集中而形成被动性间隔。,1、病毒性肝炎: 小结节型肝硬化的病因在我国主要为病毒性肝炎,尤其是HBV、HCV、CDV的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碎片状坏死,小灶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纤维桥形成 肝细胞结节状增生 。,2、慢性酒精中毒:欧美多见,40 以上为酒精性。每

8、天饮酒精160g, 25年以上。 酒精(乙醛)中毒脂肪变酒精 性肝炎肝硬化 肝炎合并酒精中毒易致硬化,故戒 酒。 3、营养不良 超脂物质脂肪变、坏死 肝硬化。 4、中毒,病理变化 早期肝硬化体积正常或略增大,重量,质进稍硬。 后期呈小结节型肝硬化,体积,重量,质地变硬,呈小结节状。切面细小结节分全肝,大小相似,周围有纤维组织间隔,较均匀。,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广泛增生,把肝小叶包围分隔成大小不等肝细胞团块叫假小叶。其特点: 肝细胞排列零乱 中央静脉偏位,缺如或二个 以上 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小胆 管增生,淋巴细胞浸润,若假小叶 周围纤维间隔内炎细胞少,间质和肝实质界限时,称静止性

9、肝硬化。 若肝硬化伴碎片状坏死、坏死区及门管区及纤维组织间隔内有炎症反应时,也可有胆汁淤积,称活动性肝硬化。,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紊乱,使肝内血管分支发生明显改变,主要有二: 1、血管网减少: 纤维化血窦闭塞、消失血窦减少 门V、肝V分支受破坏而减少,受压闭塞、扭曲闭塞 窦状隙胶原化血流阻力,2、血管网的异常吻合 肝门V分支 纤维桥 肝V分支 中央V 双V吻合 肝动脉分支门V分支 动静脉 吻合 肝脏具强大代偿能力,在代偿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也可停止发展而长期代偿。 若病变继续进行,代偿时可出现二组表现。,门脉高压发生原理及其影响 肝小叶破坏 肝窦减少门脉通道(窦性阻塞) 血窦胶原化 门

10、脉阻力 肝内纤维组织增生收缩 门脉高压 肝V分支门V分支扭曲,狭窄(窦后阻塞) 假小叶挤压、闭塞(窦前阻塞),门脉高压的影响: 1、脾肿大 脾功能亢进 门脉高压慢性脾瘀血、肿大脾功能亢进含血细胞 2、胃肠道瘀血、水肿消化吸收功能 3、侧枝循环建立,造成: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 腹壁脐旁静脉曲张 痔静脉曲张,痔核形成,4、腹水形成 肝功能的改变 1、血浆蛋白的含量的改变 白蛋白,球蛋白,白/球 倒置 2、出血倾向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 血小板 皮肤,粘膜出血,3、激素灭能作用 雌激素蜘蛛痣、肝掌 醛固酮、ADH水肿、腹 水 4、黄疸,5、肝昏迷 体内产生的氨及肠道吸收的氨和胺类,因肝解毒功能或通过侧

11、枝循环躲过肝细胞解毒而使血氨脑内假性神经介质形成r-氨基丁酸浓度肝昏迷 肝硬化晚期进食大量蛋白质或消化道出血可诱发肝昏迷。,腹水发生原理,结局和合并症 1、及早治疗,去除病因,功能代 偿,停止发展,健康生活。 2、合并症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休克、 并发感染:腹膜炎、肺炎、败 血症、结核病 肝昏迷 肝癌 癌变率2.4,(二)大结节型肝硬化 相当于坏死后性肝硬化 病因及发病机理 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活肝、酒精中毒严重者可致。亚大块坏死,网状支架塌,胶原化、大块疤痕,使纤维间隔宽或宽窄不等,残留肝细胞结节状增生而形成大结节型肝硬化。,病理改变 眼观: 肝体积,重量,结节状。硬结节大小不等,可有粗大结

12、节,纤维间隔宽,宽窄不等。,镜下: 多数假小叶内有两个以上门管区,称多小叶性肝硬化; 假小叶内有完整肝小叶 纤维组织间隔宽而疏松 门管区有“集中”现象 小叶内碎片状坏死、灶性坏死、胆汁淤积 小胆管增生,炎细胞浸润。,结局及并发症 病程短,预后差,肝功能障碍明显;癌变率高13.1%,甚至高达40。,(三)混合型肝硬化 本型较多见,病因、发病同大结节性结局与合并症也相似,易并发肝癌。,三、胆汁性肝硬化 因胆道系统的阻塞而发生的肝硬化称为胆汁性肝硬化,约占肝硬化总数的15。 (一)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长期肝外胆管阻塞引起,胆道结石、胆管狭窄,先天畸形、胆管受压(肿瘤)。时间约数月一年。,病理变化 特

13、点是淤积明显,肝细胞、毛细血管、枯否细胞进行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 羽毛状变性:“胆汁性梗死”、“胆湖”形成、小胆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久之结节形成。 大体:肿大、绿色、硬、细颗粒状。切面有胆管扩张,结节细小均匀,预后好。,(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内阻塞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病变为肝内小胆管的非化脓性炎与阻塞。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黄疸,本病少见,女男,中年妇女为多。,病因:不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病变:可分四期 第一期(胆管炎期):这期是特征性的,小叶间胆管受损,上皮变性坏死脱落,小胆管破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或上上样细胞肉芽肿形成。,第二期(胆小管增生期):病

14、变扩展侵犯大多数门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小胆管增生。 可发生碎片状坏死,胆盐淤积,可致肝主质破坏、门管区炎症和纤维化。 第三期(疤痕期):炎症消退,纤维组织伸入小叶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及门管区淤积。,第四期(硬化期):纤维伸入肝小叶,再生结节而呈细颗粒状形成肝硬化。 肝内大胆管及肝外胆管始终正常。 病人可有胆汁淤的合并症,包括皮肤搔痒,黄色瘤,黄疸可有可无,后期明显。肠道因胆汁减少而脂肪泻。Vt D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还可出现门脉高压及肝功不全的表现,可死于胃肠出血、肝昏迷。,第十节 原发性肝癌 起源于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为男性恶病第三,女性第四。发病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见,东

15、南沿海多见。 由肝外转移到肝的一切癌肿称继发性肝癌。,一、病因 (一)肝硬化:80肝癌患者有肝硬化 肝硬化(大结节,混合型)10年 不典型增生 6年 肝癌,(二)肝炎: HBV,HCV 在肝细胞癌患者中,HBV携带者或HBV慢性肝炎,肝硬化较常见。可在肝癌患者的肝细胞中查到HBsAg、HBsAg。,(三)食物中致癌因素的影响 1、黄曲霉菌素 2、亚硝胺,(四)酒精中毒与肝癌的关系 酒精中毒性肝硬化可并发肝细胞癌,大结节型,也可不伴有肝硬化。 中华分枝睾吸虫与肝内胆管癌发生有关。,二、病理变化 (一)巨体类型: 肝明显肿大,重达 20003000g,癌组织可局限于一叶(右叶多见),也可弥漫全肝。癌组织常呈块状或结切状,黄色或黄绿色,中心常见出血,坏死。周围有肝硬化,分界常清楚。,1、弥漫型:癌结节小,弥漫分布 全肝 2、块状型:癌块直径5cm, 10cm者为巨块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