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就业体系及其转变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2412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的就业体系及其转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日本的就业体系及其转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日本的就业体系及其转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日本的就业体系及其转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日本的就业体系及其转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的就业体系及其转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的就业体系及其转变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日本的就业体系及其转变,日本系统引进美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并与本国的传统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高效率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高效率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被并称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车轮。日本独特的经营管理制度: 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除非出于劳动者自身的责任,企业主避免解雇员工的雇佣习惯。终身雇佣制,并不是法律或成文规定意义上的制度。,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即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学历、能力和贡献不相上下,工龄就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

2、要根据。这里所说的工龄,均指在同一公司或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年数,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龄一般不能连续计算。“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比较有效地防止了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被别的企业挖走。,“年功序列工资制”,即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学历、能力和贡献不相上下,工龄就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根据。这里所说的工龄,均指在同一公司或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年数,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龄一般不能连续计算。“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比较有效地防止了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被别的企业挖走。,终身雇佣制是由创立于1928年的松下

3、公司提出的。其创业者、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这样一来,企业可以确保优秀的员工,员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松下开创的经营模式被无数企业仿效。 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的终身雇佣制的产生及其存在,与下述的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分不开:,第一,劳动力供不应求。50年代到70年代初,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递增,劳动力的再生产远远赶不上物质再生产迅速扩大的需要。劳动力不足、人才紧缺成为当时日本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且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状况难望在短期内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为了稳定熟练工人队伍,防止工人“

4、跳槽”,普遍实行了“年功序列工资制”。,第二,择业自由,“跳槽”受损。在日本,人们能够根据个人的条件和爱好选择职业。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就职的公司或企业是他所“相中”了的,因而被录用后,一般不会中途“跳槽”,另谋他就。如果“跳槽”,个人或多或少总要受到一些损失。这是因为,进入新的公司或企业后,工龄要从头计起。调动工作而收入不受影响的仅限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年轻且有特殊技能,因特聘而调转者;二是由平均收入低的行业(如传统制造业)转向平均收入高的行业(如金融业、保险业等)。但是, 35岁以后转行的,其终生收入没有一个不是减少的。因此,只要企业没有倒闭,35岁以上的职工一般不再见异思迁。,第三,以公司为

5、单位加入社会保险的制度。 在日本,职工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是以他们在工作期间参加养老保险(或养老信托)基金为前提条件的。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方式是:保险金的一半按一定比例从职工每月的工资中扣留,另一半由企业(即雇主)交纳。工作调转之后,若要取得在原公司或企业积蓄的那部分养老保险金,相当费周折。,这是因为,无论是参加养老保险基金还是加入养老信托基金,一般都是以公司或企业为单位办理的。尽管各个企业交纳养老金的比例大体相同,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工资水平不同,交纳养老金的绝对数额不尽相同。办理不同企业之间养老金的衔接手续比较麻烦,弄不好会影响老后的生活来源。作为职工个人来说,与其如此,还不如在原来的企业踏踏

6、实实好好干。这是终身雇佣制在日本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第四,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 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忠君不事二主的思想,对人们的职业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出于个人的考虑而另谋他就,会被视为“缺乏忠诚心的 人”。这样的人是被人瞧不起的,即使工作调转成功,也难以受到重用。“缺乏忠诚心的人”是不会被委以重任的。 在日本,忠实于企业,努力表现“爱社”精神,成为一种职业道德规范。这里的“社”,是日语中的“株式会社”,即公司或企业之意。在日本,当企业遭遇困境时,其职工皆有危机之感,而且,在危机之时,有些企业的工人甚至宁愿牺牲奖金,降低工资,也要想办法保住企业,与企业共渡难关。,第五,多

7、种雇佣形式的存在 虽然说终身雇佣制曾经是日本企业通行的雇工惯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这种惯例。在日本,生活在工薪劳动者底层的是那些以小时、以日、以星期或以月为单位出卖劳动力的人们。终身雇佣制的光环是照耀不到这些人头上的。每到经济危机来临或企业陷入困境,首先被裁减的便是这些人。企业在逆境时所努力维持的职工队伍,指的是企业的正式职员,即企业的骨干力量。就是说,终身雇佣制的适用对象仅仅限于正式职员,而正式职员能够一辈子安心在一个企业里工作,又是以大量的临时工和失业者的存在为条件的。,终身雇佣制的可取之处,终身雇佣制具有雇佣的稳定性,从而使员工对企业更加忠心耿耿。企业员工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如果

8、企业不亏待他们反而对他们有恩有保证,员工都会 进一切所能,为公司效力。于员工来说,他们的生活、收入、社会地位都有了保障,这有助于他们开发自身的工作潜质,有助于身心健康,公司可以有间接的无形的收益。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假若企业进行大裁员,员工就会担心自己的处境,惶惶不可终日,根本不会再为企业尽职尽责。,三、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

9、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第一,政治国际化。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10、的理想。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第二,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 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第三,经济结构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日本

11、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简言之,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一是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三是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但是,三个战略转变却带来了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国内经济目标与国外经济目标、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矛盾,这极大地挤压了日本经济政策的空间和独立性,增加了宏观政策选择和和调整的难度。,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与卢浮宫协议,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困境。面对“双赤字”,当时里根政府采取高利率政策,以

12、吸引大规模外资流入,一方面为赤字国债融资,另一方面维系国际收支平衡。但是,高利率的结果是加剧了美元升值趋势,美国制造业及出口面临更加巨大的困难。198284年,美国出口额连续出现负增长,其中,1984年贸易逆差高达1090亿美元,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约占一半。 对于日本而言,当时日本经历过黄金发展时期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元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80年代初期,在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日本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的不断上升,在客观上对日元升值形成内在压力。因此,在广场协议谈判期间,日本甚至主动提出升值10。 1985年初,强硬的

13、詹姆斯.贝克成为里根政府的财长。贝克强调需要用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和多边汇率协调来解决贸易争端问题,他甚至要求日本、德国等国家必须大幅度扩张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以减少出口。但是,德国拒绝了美国的要求,但是认为美国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在中曾根主义和日美关系基石论的影响下,日本对美国妥协了。,在欧洲原则性认同和日本的妥协下,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五国集团达成了通过密切合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的决议。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Plaza Accord)。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一致认为,汇率必须更好

14、地反映基本面,以充分发挥汇率调节外部失衡的作用,主要的非美元货币对美元的进一步有秩序地升值是可取的,因为如此行事确实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进入了快速升值的轨道。广场协议签订之时,日元与美元汇率为250左右,在协议之后3个月内,日元快速升值20至200,1986年年底进一步升值至150左右,1987年升至120,至此美元对日元贬值超过50。,但是,日元对美元大幅度贬值,并没有使得美国贸易逆差收窄,反而在“J曲线效应” 下,美国贸易逆差却扩大了,尤其是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更是持续扩大的。美国没有意料到美元会贬值如此之快如此之大,而弱势美元对美国而言是不利的,因为美国难以吸纳

15、到足够的国际资本购买其国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美国政府意识到制止美元大幅度贬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87年2月,美国财长又号召七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多边协调会议,并达成同意采取联合措施稳定美元汇率的协议。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利率政策、经济增长和失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被业界称为是利率协调。是为“卢浮宫协议”。,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从理论上说,一种货币大幅度升值之后,首当其冲是出口会都到极大的冲击,进而从贸易部门传递到非贸易部门,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尤其是,货币在短期内大幅度升值将会严重扰乱贸易部门内部以及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从而降低经济效率,拉低经济增长水平。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

16、济的走势与理论是极其吻合的。受日元升值打击最大的是与出口相关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出口企业,出口受阻导致了名义出口额和实际出口额幅度有较大的下降。当时日本的外贸出口增速由1985年的2.4下降到1986年的-4.8,实际经济增长率从1985年的5.1下降至1986年的3.0。外需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数,日本经济陷入了较为严重的萧条局面。是为“日元升值萧条”。,但是,日元升值萧条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由于当时日本经济正处在上升期,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乐观。而且,日元升值降低了进口消费品价格、增加居民实际收入,使民间消费支出明显上升,并带动了投资增加,从而拉动了国内总需求的快速扩张。同时,日元升值后,日本政府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开始了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的转变。大约一年半左右,日本经济就恢复增长。1987年,日本经济出现快速增长,截止1991年10月,日本经济出现了51个月持续增长的局面。是为“平成景气”(平成是日本天皇的年号 )。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日本成功地克服了“日元升值萧条”,经济又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