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省质控班幻灯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23266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省质控班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省质控班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省质控班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省质控班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省质控班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省质控班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省质控班幻灯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卫生部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什么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CRBSI的危险因素,1、导管留置的时间:如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通常置管30天以后发生感染); 2、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如医院内细菌定植于患者机

2、体; 3、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不严格;导管相关的医疗操作频率高; 4、置管技术:如操作不熟练,技术不过关;,5、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如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接受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血流感染; 6、穿刺部位污染:如潮湿、渗血、体液污染等); 7、静脉导管的材质:某些材料所制导管的表面光滑度差,容易被某些细菌所附着,如:聚氯乙烯、聚乙烯等。,血管内导管分类,1按照导管插入的血管分类: (1)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s PVCs) (2)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s) (3)动脉导管(arter

3、ial catheters ACs),2按照导管留置时间分类:,(1)临时导管 (2)短期导管 (3)长期导管,3按照导管穿刺部位分类 (1)锁骨下静脉导管 (2)股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CVCs) (3)颈内静脉导管 (4)外周静脉导管(PVCs) (5)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CRBSI预防要点 (管理要求),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SOP),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规范的插管操作,规范的护理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等。,CRBSI预防要点 (管理要求),建立静脉置

4、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CRBSI预防要点 (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CRBSI预防要点 (置管时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

5、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CRBSI预防要点 (置管时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CRBSI预防要点 (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6、(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CRBSI预防要点 (置管后),(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CRBSI预防要点 (置管后),(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

7、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CRBSI预防要点 (置管后),(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CRBSI预防要点 (置管后),(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穿刺点的选择,应综合

8、考虑以下因素: 患者的舒适性、安全性,皮肤消毒,患者具体情况(曾经置管,解剖畸形,凝血功能等),发生机械损伤的危险(出血和气胸等),有无床边超声,感染危险程度等诸多因素;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成人建议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并最好建立皮下隧道,儿童建议选择股静脉置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需长期置管者可采用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更安全、可靠; 外周静脉导管: 在成人,要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而少用下肢静脉,以减少静脉炎和感染,在小儿,要尽量选用头皮、手、脚部位的静脉,少用腿、臂或肘窝处。,血管内导管的选择,综合考虑血管内导管的用途、插入血管的分类、使用时间的长短、导管相关并发症(感染和非感

9、染)的风险等因素,选择导管种类。 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建议使用聚四氟乙烯、聚氨基甲酸乙酯材质导管。,手卫生和无菌操作,外周静脉导管:穿刺和护理前,仔细洗手,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刺点皮肤要严密消毒,插入导管时尽量采用“非接触no-touch”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中心静脉导管:对预防感染的要求更为严格,除以上要求外,操作人员还应穿隔离衣,皮肤消毒后应在穿刺点局部铺无菌大单; 穿刺点消毒后不要再用手直接触摸该处。,穿刺点的敷料,一般情况下,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具有一定防水功能的贴膜保护穿刺点,3天更换一次贴膜并消毒穿刺点局部皮肤,如果穿刺点局部有渗血必须随时更

10、换; 对出汗较多的患者、渗血严重的患者建议使用无菌纱布,不用贴膜。,导管更换,外周静脉导管:建议每间隔72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 中心静脉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 动脉导管:尽量缩短置管天数,尚无具体建议。 当导管不为医疗所必需时、或出现静脉炎(皮温升高、触痛、皮肤发红、触及静脉条索)、感染,立即拔除导管。,输液装置与药液,输注装置:一般情况下输注装置更换不超过72小时,当输注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液体如脂类和血制品,则应缩短更换时间,不超过24小时更换; 接口(包括三通阀):应保持清洁,有血污时应采用无菌技术手段予以清除,三通阀不使用时应封闭;,输注药液:原则应做到现配现用,静脉

11、用药物的混合配制工作应该在药剂科层流洁净室中进行,实施无菌操作,高能营养液(如:脂肪乳剂)等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液体应在24小时内输完,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使用多腔导管输注静脉营养时,固定一个专门的腔道用于给予静脉营养; 静脉给药如果出现肉眼浑浊、漏液、破裂、出现沉淀、超过有效日期等情况,不可使用。,临床观察,目视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硬结、化脓,沿血管方向有无静脉条索等局部静脉炎症状; 询问患者:穿刺点有无异常变化或其他不适,如:穿刺点触痛、皮温升高、皮肤发红、不明原因的发热等; 制定一个规范的表格,记录插管、拔除导管、敷料更换的具体时间,插管操作者、护理人员姓名等; 根据以上数据,当怀疑有导管感染的可能性时应立即拔除导管并做培养。,病原学检查 根据血培养的操作规范积极送检血培养. 预防感染用药 穿刺前和留置血管内导管过程中,不常规全身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一般不在穿刺点局部涂抹具有抗菌作用的药膏来预防感染。,其他护理,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 鼓励患者,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预防导管滑出:应嘱患者避免局部大幅度动作,睡觉时切记不要用手去拿导管。每次换敷料动作要轻,同时要观察置管缝线是否断开,如断开要立即再一次固定。如插管部分外脱,应在严格消毒下小心复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