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22641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83淝水之战,灭,北魏皇帝列表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

2、,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导 言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崛起的一个共同现象、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一、改革的背景,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北魏统一了北方,同时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奠定基础,一、改革的背景,材料

3、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贵族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赋税制度,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

4、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奠定基础,阶级矛盾尖锐,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不断,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一、改革的背景,冯太后,魏孝文帝五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

5、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奠定基础,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不断,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二、改革的内容,1、第一阶段,2、第二阶段,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特点:孝文帝主

6、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485年实行均田制,内容:,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均田制,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影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抑制了土地

7、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均田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宗主,州郡,宗主都护制,三长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1、第一阶段,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均田制,三长制,内容:,影响:,目的:,A、宗主督护制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和阶级矛盾。 B、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保障了均田制的顺利推行,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1、第一阶段,特点:冯太后主持,重

8、点是创建新制度,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内容:,影响:,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政治环境;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能,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含义: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

9、收入。,2、第二阶段,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迁都洛阳,原因: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地理上:,设巧计迁都洛阳:,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气候恶劣,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北方强敌柔然,对北魏构成威胁,地处偏僻,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设巧计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

10、。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迁都洛阳作用:,(1)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2)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2、第二阶段,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5)改行汉制,4)改说汉语

11、,3)提倡与汉族通婚,2)改用汉姓,作用: 对加强民族团结、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鲜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完成了封建化。,1、均田制,租调制和三长制的实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三、改革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还要多出一倍。 手工业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 商业日趋活跃 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的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北朝动物纹锦,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118件珍贵北魏文物首次亮相,1、均田制,租调制和三长制的实行推动了

12、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整顿吏治,推行俸禄制度,推崇儒学,兴办学校,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3、迁都洛阳和提倡汉化政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改革的影响,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性质:,不同声音,,孝文帝改革有没有弊端?,发散思维,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20余年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10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

13、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全盘吸收汉文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1、全盘吸收汉文化,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4、后继乏人,3、忽视了北部边境,不足之处:,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1、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深入到文化习俗方面,内容全面,措施得力.,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冯太

14、后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政治上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1、必然性,总之,北魏统一黄河

15、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关土地分配各有哪些内容?,内容: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按军功受爵,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规定政府把所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受田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

16、地国有制。,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大佛,变得温和可亲。,洛阳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雕像,请思考:上述现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无联系?,有联系,龙门石窟的大佛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变得温和可亲。这是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文化的结果。,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