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第2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0890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6.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第2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医学心理学-第2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医学心理学-第2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医学心理学-第2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医学心理学-第2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第2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第2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个体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本章教学内容:,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本章教学重点,一、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熟悉感受性及知觉的变化规律 二、1、掌握记忆的概念 2、熟悉记忆的的过程 3、熟悉遗忘及关于遗忘原因的假说 三、1、掌握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2、熟悉思维的过程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等,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个性心理,性格,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对客观世界 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注意等

2、心理活动。,感 觉,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如何形成的?,一、 感觉概述,(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剥夺实验:,(二)感觉的意义,(sensory deprivation),感觉 的意义,(三)感受性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够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受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物理量心理量,380-780nm,(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感觉器官对这种微弱刺激的觉察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视觉

3、 30英里以外的一烛光 听觉 安静环境中20英尺以外的手表滴答声 味觉 两加仑水化的一匙白糖水 嗅觉 弥散在6个房间中的一滴香水 触觉 从1公分距离落到你脸上的一个苍蝇的翅 膀,(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个体对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刺激差别量的感觉能力。或者刚刚感受到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个体感受性与感受阈限的关系?,例:手上原有的重量是100g,那么至少必须增加?g,人们才能感觉到两个重量的差别。,(3)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感觉的适应性 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发展与补偿,感觉的适应性,指感受器因受连续刺激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降低 对

4、压力、温度、味的适应、明适应 提高 视觉的暗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在神经-体液系统协同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1)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色觉与皮肤觉、色觉与听觉、动觉与内脏觉 (2)感觉对比,明度对比,颜色对比,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感觉的水平会逐渐提高,学习活动就是感觉的发展的过程。 临床医生的感觉训练 触 听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一感觉通道障碍,其他感觉通道超常的发展,以补偿某一感觉通道的缺陷。,Visual Acuity,Newborn,4 weeks,8 weeks,3 months,6 months,二、 知觉概述,关于肯基 一直生活在热带原始丛

5、林 1公里以外看到一群野牛 驱车逐渐靠近,(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是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作出解释、分析和综合。,感觉与知觉的比较,联系 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基础与发展,区别 反应内容 生理机制 复杂程度,(二)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选择性,选择性:指知觉过程中把知觉的对象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区分开来,使感知对象清晰,而背景模糊的感知现象,你看到的是一个女孩还是一位老妇人?,你看到的是一个女孩还是一位老妇人?,你看到了什么? 一个老人还是一对情侣?,整体性,整体性: 指人们在知觉事

6、物时,总是把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组织原则: 接近性 相似性 连续性 对称性 封闭性,体现了哪一条组织原则?,相似性,连续性,理解性,理解性: 指人在感知某对象时,总是用以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辨别当时所知觉的对象。,恒常性,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大小的恒常性,形状的恒常性 1,形状的恒常性 2,黎明与黄昏,数数看有几个黑点,大象有几条腿?,你能找到几张脸?,婚前与婚后,三、记忆,(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memory)是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的

7、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作用: 1、记忆与其它心理活动密切联系; 2、记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记忆联系者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二)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按信息加工以及信息存储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瞬时 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信息,注意,提取,遗忘,遗忘,遗忘,行为反应,1.瞬时记忆(sensory memory )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8、, 瞬时记忆的研究,整体报告法: 斯伯林(Sperling)实验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现若干数字50ms,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数字再现出来。 请同学做好准备,p d g j s r m o h e u z,当数字少于4时,全部正确;多于5个时,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误。正确率平均为4.5。 是否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检验出来?,部分报告法:,按4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呈现12个英文字母50ms,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高音、中音、低音)。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感觉记忆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暂。,部分报告法,视觉呈现,音调指示,反应,

9、M Q T Z,高音,R F G A,中音,N S L C,低音,N, S, L, C,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 变化刺激项目与声音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即时呈现声音信号的回忆率为80,当声音信号延迟到150ms时,回忆为75;延迟300ms,55;500ms之后,与整体报告法的成绩相同。,实验表明: 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容量大, 但保持时间短。,瞬时记忆的特点: (1)感觉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信息保持的时间极短,大约为0.25-2秒。 (3)记忆容量较大, 一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容量为9-20个 bit。 (4)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过程中只有能够引起

10、个体注意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例如:我们打电话通过114查询。 我们听课时边听边记下教师讲课的内容。,临床实例包括严重脑震荡和海马切除病人的短时记忆丧失。 典型的实验现象是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图,短时记忆的特点,(1)信息保持时间很短,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保持 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2)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组块 (3)短时记忆易受干扰。 (4)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向长时记忆系统转化的关键。,3.长时记忆(long-term mem

11、ory),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多次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下来的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 (1)长时记忆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精细复述。 (2)短时记忆的信息只有在复述过程中按意义进行编码和组织,才能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也有一些是在感知中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达成的,特别是情绪体验的记忆。 (3)长时记忆保存的时间比较长。,三种记忆的比较,记忆类别 信息贮存时间 脑内可能有的神经机制 瞬时记忆 0.25-2秒 感觉信号传入大脑 在皮层感觉区传递的时程 短时记忆 一分钟以内 特定的神经信息在有关神经通路中 往返传递的时间,其化学机制可能 是关键大分子的可逆性构象变化, 如磷酸化与脱磷酸

12、化 长时记忆 一分钟以上 蛋白质合成增加,突触功能及突触 至若干年 结构修饰等等,神经信息影响 mRNA或影响基因表达,如cfos基 因可能与长时 记忆有关,(三)记忆的一般过程及规律,识记:编码 保持:储存 再现:提取(回忆和再认),1.识记(memorization) 又称为获得或登录(registration),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是感知外界事物或接受外界信息(外界刺激)的阶段,也就是学习阶段。,分类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 无意识记:指事先没有确定目的,也无须意志努力的识记过程。 有意识记:又称随意性识记,指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并经过意志努力的识记。,根据识记中对意义

13、的利用程度 机械识记:指依照识记材料的外部联系,采用重复方法的识记。 意义识记:指依照识记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解而进行的识记。,脑神经名称歌诀 降压药分类,2.保持(retention) 1、保持的概念: 指识记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 一般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进程呈减少的趋势,甚至遗忘。,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巴特利特(Bartlett,1922)的实验,(3) 再认与再现 (recognition and reproduction) 再认:当过去反映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人们对于它感到熟悉,并能认出是过去反映过的事物。 再现:过去经历过,但现在

14、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再认与再现的区别,再认 1.过去接触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面前 2.在感知中进行 3.比较简单,再认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再现 如考试中的选择题和是非判断题,再现 1.过去接触过的事物未重新出现在面前 2.在感知外进行 3.比较复杂,再现的东西一定能够再认 如考试中的填空题和问答题,(四)遗忘 (forgetting) 遗忘是指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再现。, 对遗忘的研究,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从曲线中可以看到,遗忘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遗忘量较大,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后几乎不在遗忘。遗忘速率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5、在时间维度上看记忆规律: 1、大多数遗忘出现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 2、遗忘的速度不是恒定的,而是先快后慢,最后逐渐稳定下来。 3、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2、影响遗忘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的程度:低度学习和过度学习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识记者的态度,学习的程度与遗忘 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与遗忘 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识记者的态度与遗忘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容易出现遗忘。,3、遗忘的原因 (遗忘理论的比较):,(五)改善记忆的方法,1、集中注意 2、及时复习 3、反馈 4、背诵 5、过度学习 6、记住要点 7、分散记忆、意义识记等,三、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定义: 人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人类对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