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翔中风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10803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禹翔中风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刘禹翔中风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刘禹翔中风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刘禹翔中风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刘禹翔中风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禹翔中风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翔中风讲义(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风 深圳市中医院 刘禹翔,定 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要点,辨证要点,预防调护,主 要 内 容,小结、习题,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因其起病急剧,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人称其为“中风”,又名“卒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属于中医内科常见急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定 义,历史沿革,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首创“中风”之名。 唐宋以前,对中风的认识,基本上根据内经、金柜要略的论述,以

2、“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之后,特别是不少金元时期的医家对“中风”病因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中风病是由“内风”而起,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力倡“非风”论,认为“内伤积损”是中风的病机实质。李中梓明确将本病分为闭、脱二证。 清代叶天士明确以“内风”立论,首创“肝阳化风”学说。王清任则以气虚血瘀为论,并创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 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则总结前人经验,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认为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是其病机实质。至此,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渐趋深化和完善。,与西医联系,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脑溢血、蛛网膜

3、下腔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型脑血管疾病相似。上述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病 因,1.内 伤 积 损,2.劳 欲 过 度,3.饮 食 不 节,4. 情 志 所 伤,5.气 虚 邪 中,病 机,1、基本病机 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 2、病位 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可引起全身多脏腑功能紊乱。 3、病理性质 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即风火相煽、痰浊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为标。病性具有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特点。,病 机,4、病机转化 虚实转化:初期多以标实为主,若病情剧变,可以正虚为主,甚则正气虚脱。后

4、期多因正气未复,邪气稽留,可留有后遗症,多虚实夹杂,或以本虚为主。,病 机,5. 预后 中风为中医四大难治病证之一,多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恶化常在瞬间。中经络与中脏腑之间可相互转化,一般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重。中经络者向中脏腑发展,预后较差;中脏腑者向中经络转变,预后多较好。中脏腑者若出现呱逆频频,呕血,壮热,喘促,瞳孔大小不等,或出现舰证者,病情危笃,预后多不良。多次中风者预后亦较差。总之,中风的预后,主要受体质的强弱,正气盛衰,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正确,调养是否得当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结果相差甚远。,诊 断 要 点,1.临床特征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

5、木、口眼喝斜、言语蹇涩或不语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者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而无神志障碍。,诊 断 要 点,2.病史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常有体衰,劳倦内伤,嗜好膏粱厚味、烟酒等因素;或患有高血压病,发病前多有头晕或头胀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寒冷等而诱发。,诊 断 要 点,3.辅助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鉴别诊断,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基本病机是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临证以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时有流涎、言语不清为主要症状,而无神志障碍和半身不遂等表现。

6、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基本病机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常伴有肢体瘫痪或口眼歪斜等后遗症。,鉴别诊断,2.中风与闲病 闲病昏仆之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常叫声,昏迷时间多短暂,一般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其发病以青少年居多,是一种发作性疾病。而中风昏仆倒地后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味,其神昏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醒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后遗症。,鉴别诊断,3.中风与厥证 厥证一般昏迷时间短暂,多伴有面色苍白,手足逆冷,但无四肢抽搐,移时一般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表现。,鉴别诊断,4.中

7、风与痉证 痉证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也可伴见神昏,但痉证神昏多出现抽搐之后,而中风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无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等症。,辨 证 要 点,分 证 论 治,治 疗 原 则,辨 证 论 治,(一)辨证要点,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其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病情轻,表现为不经昏仆而卒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病情重,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昏糊、迷蒙,而伴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一)辨证要点,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中风病闭证、脱证,均为危重证,分清闭证与脱证是本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闭证

8、为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多属实证;脱证为正气外脱,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五脏正气衰弱欲绝表现,属虚证,多为中风危候。,(一)辨证要点,3.闭证当辨阳闭与阴闭 阳闭与阴闭主要根据热象的有无来区别,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锯,便秘溲黄,舌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暗,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一)辨证要点,4识病性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 急性期以标实为主。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一)辨证要点,5辨出血中风与缺血中风 凡遇中风急

9、诊病人,应详询病史,结合发病状况和症状、体征,以鉴别中风的不同类别。中年以上有高血压等病,发病突然,昏迷内闭,半身不遂,脑脊液呈血性者,应考虑出血性中风。若发病较缓慢,在安静和睡眠情况下发生,神志大多清醒,并逐渐形成半身不遂,脑脊液清晰者,应考虑缺血性中风。,(一)辨证要点,6.辨病期 中风病发病后两周以内者为急性期,中脏腑也可长至1个月; 发病后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者多为恢复期; 发病半年以上者系后遗症期。,(二)治疗原则,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急性期虽有本虚,但以标实为急,应急则治标。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治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为

10、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熄风化痰与滋养肝肾、益气活血通络等法并用。,(三)分证论治中经络,1风痰入络 证候: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肢体酸痛等,舌苔白腻,脉浮滑。,(三)分证论治中经络,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方解:半夏、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理气;丹参活血化痕;大黄通腑泄热祛瘀。 无热象者,可去天竺黄,易制半夏,加全蝎、僵蚕、白附子以加强祛风化痰之功; 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若眩晕者,加钩藤,菊花平肝熄风; 有瘀血征象,舌

11、质紫暗者,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三)分证论治中经络,2.风阳上扰 证候:平素眩晕头痛,耳鸣目眩,突发半身不遂,口舌喝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身热,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三)分证论治中经络,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平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桅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苓、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本证为肝经实火,气血壅盛之证,故去原方杜仲、桑寄生等,加用夏枯草、龙胆草以增泻热之力。 若眩晕头痛加桑叶、菊花清热

12、熄风; 心烦易怒加生石膏、龙齿清热安神; 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三)分证论治中经络,3痰热腑实 证候:突发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结,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三)分证论治中经络,治法:化痰通腑泄热。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味。 方解:瓜萎、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大黄、芒硝应视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泄为度,以免过量伤正。腑气通泄后,治宜清热化痰通络为主,可加胆南星、天竺黄、竹沥、川贝母、僵蚕、地龙、丹参、赤芍等化痰通络; 热象明显者,加山桅、黄芩; 若舌暗有瘀点可加人丹参、赤芍通络。,(三)分证论治中经络,4.气虚血瘀 证

13、候:突发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白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舌质暗淡,或有瘀班、瘀点,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弱、细缓或细涩。,(三)分证论治中经络,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解: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归尾、川芍、赤芍活血化瘀。 本方还适用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但黄芪甘温,故肝肾不足、兼有痰热或风阳痰火者忌用。 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等补气药益气通络; 血瘀甚者,可加莪术、三梭等破血通络之品,甚或可加用水蛭等药; 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宣窍。,(三)分证论治中脏腑,1.闭证 闭证为邪实内闭之证,主要

14、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二便不通,肢体强痉,喉中痰鸣,临床又根据有无热象,分为阳闭和阴闭,由痰火内闭者为阳闭,由痰浊内闭者为阴闭。,(三)分证论治中脏腑,(1)阳闭 证候:除上述闭证的主要症状外,又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三)分证论治中脏腑,治法:辛凉开窍化痰,清肝熄风。 方药:先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每日一丸,重症期1-2天可每日二丸)灌服(或鼻饲)以清心开窍,再用羚角钩藤汤加减以平肝熄风,清热化痰。 方解: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桑叶疏风清热;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清热凉血;白芍柔肝养血;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养心安

15、神;甘草调和诸药。 方中可加石决明、龟板、白芍育阴潜阳; 或加僵蚕、全蝎、地龙以增熄风之力; 热象重者,可加丹皮、山桅清热; 若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痰多昏睡者,加菖蒲、郁金以增强化痰开窍之力; 若痰热腑实,腹胀便秘者,可用星蒌承气汤加积实通腑化痰泄 热。,(三)分证论治中脏腑,1.三棱针重刺十宣(距指甲游离缘寸)、十二井(十二经脉井穴的总称)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第日二次。 2.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滴。,(三)分证论治中脏腑,(2)阴闭

16、 证候:除上述闭证共有的症状外,还有静卧不烦,面白唇黯,四肢欠温,痰涎壅盛,苔白滑或腻,脉沉滑。,(三)分证论治中脏腑,治法:辛温开窍,化痰醒神。 方药:急用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以芳香温开,继则煎服涤痰汤化痰开窍。 方解:制南星、菖蒲化痰开窍;半夏、陈皮、获答、竹茹、生姜祛湿化痰;枳实降气利痰下行;人参、甘草扶正。 兼有动风者,可加天麻、僵蚕、全蝎以平熄肝风。 若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重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三)分证论治中脏腑,2.脱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肢体软瘫,手撒肢冷,二便失禁,或见大汗淋漓,舌萎而嫩,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严重者可见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目睛上窜,口吐涎沫,舌痰,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弱或脉微欲绝。,(三)分证论治中脏腑,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方药:急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方解: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附子回阳救逆。 若阴不敛阳,津液不能内守,汗出不止者,可加黄芪、牡蛎、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