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青城山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8651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江堰青城山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都江堰青城山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都江堰青城山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都江堰青城山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都江堰青城山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都江堰青城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青城山(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一、都江堰修建背景 二、都江堰历史地位 三、都江堰修建原理,修建时间:都江堰于公元前256年建成。 修建背景: 公元前4世纪末,战国诸雄对峙,激烈兼并。北方霸主秦国欲一统天下。秦慧文王采纳大将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的军事主张,于公元前316年灭掉蜀国。(秦灭蜀:金牛计和美人计) 公元前280秋,秦灭蜀30年后,司马错于成都出发,自岷江东攻楚国,却由于粮食补给问题无法深入楚国。,公元前272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到蜀地任蜀郡守,开通岷江往成都的水路枢纽,为攻打楚国做战略准备。 都江堰的修建,是出于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目的,本意是为了伐楚提供兵源、粮源和

2、通船渠道,使蜀地成为秦国统一中国的战略基地。,1、选址科学:成都平原形似一把张开的纸扇向东南倾斜,而都江堰市恰好处在扇形平原顶端,海拔700多米(成都海拔400m左右),居高临下。李冰合理利用了这种自然倾斜的地形,无坝引水; 2、水分四六:鱼嘴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枯水季,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雨季内外江水量比例自动颠倒;,3、弯道环流:内江进水口位于河道凹段,在枯水季,卵石难以起动,所以内江六成并无多少泥沙。在雨季,由于弯道环流的作用,沙石沿凸岸移动至外江; 4、泄流飞沙:水流进入内江后,局部河势仍属于微弯河道,飞沙堰

3、正位于内江弯道下端。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底部水流携带泥沙流向飞沙堰,入外江;表层清水基本与堰顶平行流向内江;,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 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 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 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 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鱼嘴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

4、长的小岛, 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将玉垒山 凿开,狭窄处为“宝瓶口”。,玉叠山分 离的石堆 叫离堆。,玉 垒 山,内 江,外 江,北,飞沙堰溢洪道,金刚堤,人字堤,在江心修筑分水堰十分困难,抛下去的石块不断地被洪水冲走,当地多竹林,李冰将鹅卵石装满在大竹笼中加固低堰,终于堆成江心小岛鱼嘴分水堰,并在每年岁修时不断加固。,每年岁修后的清明节举行放水典礼,堰工们砍倒杩槎,清澈的江水源源流向灌区。,离堆公园,离堆,宝瓶口,东,南桥,伏龙观,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