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优秀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8108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相优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蜀相优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蜀相优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蜀相优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蜀相优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蜀相优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相优秀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相,杜甫,杜 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草堂,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2、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草堂,成都西南三十里,有小溪逶迤而行,溪边青草萋萋,修竹葱笼。日:浣花溪。沿溪有青砖碧瓦,古色古香之建筑群落。日:杜甫草堂。草堂系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在成都闲居时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

3、忧国忧民的文人。,写作背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作背景,杜甫,蜀相,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

4、手栽种。,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记叙兼描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由远而近,从祠堂的外 部到内部, 内景,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欣喜愉悦的情感,比较理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

5、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朱自清荷塘月色,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见满院萋萋碧草, 却觉寂寞之心难言 闻数声呖呖黄鹂, 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 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虽是写景, 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宋 范晞文对床夜语 情景名为二,而实 不可分。神于诗者,妙 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 景,景中情。 清 王夫之 姜斋诗话,景语含情,情语寓景,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武侯庙 写出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

6、身后凄凉的哀惋,景语含情,情语寓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 老

7、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 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 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 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周汝昌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