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5、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b)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7853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5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25、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b)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考点25、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b)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考点25、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b)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考点25、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b)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考点25、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b)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25、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b)》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25、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b)(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25、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b),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北朝,东晋,南朝,隋,唐,五代十国,西夏,辽,金,北宋,南宋,元,明,清,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1、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2、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主要朝代:,元(蒙古族) 清(满族),3、分裂时期:,(1)春秋战国 (2)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 (3)宋、辽、金和西夏分立,(BC221BC207),秦朝:,建立者:,秦王

2、嬴政,定都: 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末,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重要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采取的思想措施:,焚书坑儒,(BC202公元9年),西汉:,重要事件:,开辟丝绸之路:,建立者:,汉高祖 刘邦,重要的皇帝:,汉文帝、汉景帝 文景之治,汉武帝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定都: 长安,设立西域都护府,采取的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25220年),东汉:,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光武中兴,定都: 洛阳,(266316年),(公元220280年),三国:,两晋

3、:,魏(曹丕)、蜀(刘备)、吴(孙权),西晋(司马炎),东晋(司马睿),(317420年),南北朝:,(420589年),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宋、齐、梁、陈,(618907年),(581 618年),隋:,唐:,建立者:,建立者:,杨坚,定都: 长安,定都: 长安,唐高祖 李渊,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重要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重要的工程:,大运河,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玄宗 开元盛世,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907960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中原),(安禄山和史思明),十国:吴、楚、闽

4、、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南唐、荆南、北汉。 (南方),重要的皇帝:,(11271276年),(9601127年),北宋:,南宋:,建立者:,赵匡胤,定都: 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者: 赵构 定都: 临安(今杭州),1127年,被金所灭,岳飞抗金 宗泽,(13681644年),(12711368年),明:,元:,建立者:,元世祖 忽必烈,定都: 大都,建立者:,朱元璋,清:,(16361911年),建立者:,皇太极,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重要的政治制度:,行省制,采取的思想措施:,八股取士,文字狱,采取的思想措施:,1、商鞅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

5、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列举我国古代重视农业的举措和主张,2、孟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3、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武帝、汉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民采取休养生息政策。,4、唐太宗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四次大统一,前221年,秦统一,280年,西晋短期统一,589年,隋统一,1279年,元统一,夏朝,西汉,北宋,元朝,明朝,忽必烈,赵匡胤,朱元璋,禹,刘邦,将下列朝代与其建立者连接起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百家争鸣,康乾盛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朝,清朝,东周,西汉,科举制度的确立,隋朝,中央集权制的开始,秦

6、朝,连线:,1、下列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排序正确的是: A.夏、商、两晋、西周 B.南北朝、三国、五代 C.辽、秦、汉 D.元、明、清 2、下列朝代曾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的有:夏 秦 唐 隋 元 明 B. C. D.,3.朝代接龙:请把下列朝代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将它们的序号填入方框内: 周 秦朝 夏 商 西汉 三国 西晋 南北朝 东晋 东汉,3,4,1,2,5,10,6,7,9,8,一、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A.清朝 B.夏朝 C.唐朝 D.商朝 2.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

7、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宏 D、武则天 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A,A,C,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 ”信中所说的“贵国”是 A.葡萄牙 B.日本 C.英国 D.荷兰 5.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购买精美的唐三彩 B.经常听到人们吟诵李白的诗 C.乘装有指南针的外国商船去南洋 D.到都城长安旅游 6.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

8、的普通市民,做不到 A.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偶尔去吃一碗宋嫂鱼羹 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 7.下列各项不属于秦、隋、元三个朝代相似之处的是 A.都开凿过运河 B.都是短命王朝 C.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D.所设机构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D,C,D,B,9.唐朝在人才选拔制度上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完善科举制度 C.建立内阁制度 D.设立军机处 10.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那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 C.吴 D.西晋 11.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

9、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B,A,B,1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县制 D.世袭制 13.图1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4.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如果我们要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最好查阅 A.诗经 B.离骚 C.窦娥冤 D.儒林外史 15.中国古代史上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秦朝 隋朝 唐朝 元朝 A. B. C. D. 16.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B,

10、A,B,B,B,17.我国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1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初和汉初 C.战国和三国 D.秦和春秋 19.历史小话剧赶考途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X X。地点:去京城赶考的路上。人物:赵公子、陈公子、书僮。旁白:赵公子,世家大族子弟,带着书僮李小二,去京城赶考。”该剧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开始于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明朝 20.“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A.

11、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21.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制 D.文字狱,C,D,B,C,B,22.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3.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 A.辽 B.西夏 C.金 D.元 2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概括为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12、巩固和社会的危 25. 下列关于我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排序,正确的一组为 A.隋-西晋-秦-元 B.西晋-隋-元-秦 C.秦-隋-西晋-元 D.秦-西晋-隋-元,D,C,D,D,26. 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图片一 图片二 A.春秋争霸 B.战国争雄 C.百家争鸣 D.秦的统一,D,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第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五,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第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民族融合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