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和造血疾病的营养治疗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04948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1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和造血疾病的营养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血液和造血疾病的营养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血液和造血疾病的营养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血液和造血疾病的营养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血液和造血疾病的营养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和造血疾病的营养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和造血疾病的营养治疗(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营养学第三篇,第十三章 血液和造血疾病的营养治疗,概述,造血系统:是指机体内制造血液的整个系统,由造血器官和造血细胞组成。 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概述 淋巴造血系统的器官和组织: 髓样组织(myeloid tissue) 骨髓; 淋巴样组织(lymphoid tissue) 胸腺、脾、淋 巴结及分散的淋巴组织。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包括: 红细胞疾病 贫血; 白细胞疾病 由于过度生长而形成肿瘤; 凝血机制障碍 出血性疾病,血细胞的生成过程称为造血(hemopoiesis) 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血细胞的生成,Epo,Epo,Epo,Ep

2、o,促红细胞生成素 Erthropoietin,Epo,红细胞生成 Erythropoiesis,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发生变迁: 胚胎发育早期,由卵黄囊造血; 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 胚胎中期以后骨髓开始造血 到婴儿出生时,几完全依靠骨髓造血 ; 成人只有骨髓造血有意义,刚出生时全身骨髓普遍造血,5岁以后由四肢远侧呈向心性退缩。 正常成人红骨髓主要见于全身扁平骨,肱骨及股骨近端骨髓中尚残留有红骨髓组织,其余为黄骨髓。 黄骨髓平时无造血功能,但在生理需要时,黄骨髓、肝、脾、甚至淋巴结可恢复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在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可再参与造血以补充骨

3、髓功能的不足,因此,此时的骨髓外造血具有代偿作用。 儿童到4岁以后,骨髓腔的增长速度已超过造血组织增加的速度,脂肪细胞逐步填充多余的骨髓腔。 到18岁左右,虽然只有脊椎骨、骼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能处才有造血骨髓,但造血组织的总量已很充裕。 成年人如果出现骨髓外造血,已无代偿的意义,而是造血功能紊乱的表现。 造血中心的迁移依赖于个造血组织中造血微环境的形成,血细胞 (40%50%),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水(91%92%),溶质,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 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 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 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血

4、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 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即7080ml/Kg血液.,失血量:成人一次 20%会出现严重临床症状 30%以上会有生命危险。,血量,循环血量,储存血量,红细胞的生理,成熟红细胞直径约7.5um,双凹圆盘状,侧面似哑铃,在血涂片上,中央染色浅,周边染色深。,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RBC,红细胞的形态特点,红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Feature and function of RBC,RBC在血液中数量最多 RBC在血循环中运行150km。 RBC的平均寿命是120d RBC具有变形性 每个RBC包含2.8亿个 H

5、b分子 RBC是呼吸载体,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成熟因子,蛋白质,铁,叶酸,VitB12,白细胞生理,参考值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月2岁(1112)109/L,测定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WBC)的总数。,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WBC10109/L 白细胞减少:WBC4109/L,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WBC 单核细胞 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生理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特性是WBC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生成,白细胞的功能

6、 1.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3.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4.嗜酸性粒细胞: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5.淋巴细胞: 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 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

7、消除的能力。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血 小 板,形态: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体积小,无核,有伪足。,数量:正常值:(100-300)109 / L 当数量 50109 / L时, 毛细血管脆性增高,易形成出血点。,概述,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正常成人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值,男 女 Hb 120-150g/L 105-150g/L RBC 4-510/L 3.5-510/L Ht 0.4-0.5L/L 0.37-0.48L/L,贫血的分类,(一)病因分类

8、: 1,造血不良性贫血 造血物质缺乏 造血功能不良 2,溶血性贫血 3,失血性贫血,(二)按形态分类,MCV(fI) MCH(pg) MCHC() 大细胞 95 32 32-36 正细胞 75-95 27-32 32-36 小细胞低色素 75 27 32,小红细胞 大红细胞 巨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不等 (microcyte) (macrocyte) (megalocyte) (an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异常,(三)按贫血程度,轻度 Hb 90g/L 中度 Hb 60-90g/L 重度 Hb 30-60g/L 极重 Hb 30g/L,贫血的程度 Degree of Anemia,根据血

9、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可将贫血的程度分为四级,120 90 60 30 0(g/L),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贫血的发病机制,1)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血液病 造血调节异常,如慢性病贫血 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 3)失血性贫血,分急性和慢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贫血病因、程度、血容量、缓急、耐受能力有关 1.神经系统 轻者头晕,严重者意识障碍 2.皮肤粘膜 苍白 3.循环系统 心悸、气促 4.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生殖、免疫、血液系统,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 网织红细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骨

10、髓象+骨髓活检 贫血发病机制检查:如铁代谢各项指标的检查,血清叶酸和VitB12水平的测定等,1.详细系统的询问病史,特别注意与贫血有关的病史 2.全面认真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与贫血有关的体征 3.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贫血的诊断方法,一、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发病遍及世界各国。 被WHO、UNICEF确定为世界性营养缺乏病之一,也是我国主要公共营养问题。 该病是由于体内储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一)缺铁性贫血,功能性铁,Functional iron,贮存铁(25%-

11、30%),Storage iron,血红蛋白(60%-70%),肌红蛋白3%,含铁酶类1%,铁蛋白,ferritin,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hemoglobin,myoglobin,Iron enzymes,Functional iron,muscle,blood,cytochrome oxidase peroxidase,Liver Spleen bone marrow,Distribution of iron in the body,健康成人体内含铁总量为34.5克,缺铁性贫血的定义,铁缺乏分为:,红细胞内铁缺乏 (iron deficiency erythropoiesis

12、, IDE),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 IDA),贮存铁耗竭(iron depletion, ID),认识铁缺乏症的三个阶段(ID、IDE和IDA),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防治 认识IDA单纯性与非单纯性之分,有助于寻找缺铁的病因和正确的治疗,单纯性IDA:因机体需铁量增加,铁摄入不足,或慢性失血、多次献血致体内铁缺乏。,非单纯性IDA:机体铁缺乏,同时合并有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病、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 IDA,缺铁性贫血流行特征,据估计全球约有510亿人患铁缺乏,其中2/3为隐性缺乏,IDA中大多为轻度贫血。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婴幼儿和

13、育龄妇女明显增高。 20世纪90年代WHO公布的资料显示:患铁缺乏的非妊娠妇女和妊娠妇女分别达到60%和90%,成年男性铁缺乏的患病率为10%,儿童高达50%。,缺铁性贫血流行特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近十年来IDA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 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 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孕期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约30

14、%。,病因及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人体一般不会发生缺铁。 只有在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及丢失过多的情况下,造成长期铁的负平衡时才会发生铁的缺乏,进而发生IDA。 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造成IDA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 食物铁摄入不足,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铁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这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特殊生理时期,如婴幼儿、少年儿童、育龄女性月经过多、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铁量增加而没有补充足够的富铁食物,导致机体出现相对铁缺乏; 不良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影响食物摄入的种类,从而限制了含铁食物的摄入; 经济不发达地区含铁丰富的肉类摄入量较低也会造成铁的摄入

15、不足。,2. 铁吸收利用障碍,由于膳食铁的存在形式引起机体对铁的吸收率低也是造成机体发生IDA的原因之一。 食物中的铁可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它们的吸收机制不同。血红素铁主要来自肉、鱼和禽类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以原卟啉铁的形式可被肠黏膜上皮细胞直接吸收,吸收率为2030%,其吸收过程不受膳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而非血红素铁以氢氧化铁Fe(OH)3络合物的形式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占膳食铁总量的绝大部分,它在胃酸作用下,络合的有机部分蛋白质、氨基酸及有机酸等与Fe3+分离后再被还原为Fe2+后才被吸收,其吸收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有的甚至在35%或更低,其吸收过程常受多种膳食因素的影响。,抑制非血红素铁吸收的膳食因素有植酸(谷类的糠麸)、多酚类(茶、咖啡、某些蔬菜和水果)、膳食纤维等,蛋类中的卵黄磷高蛋白可干扰铁的吸收,使蛋类铁吸收率仅为3%; 另外胃酸缺乏、使用抗酸药物或胃手术后的患者,也会影响铁离子的释放,从而影响铁的吸收。,2. 铁吸收利用障碍,3. 铁丢失过多,长期慢性铁丢失而得不到纠正则造成I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