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区域经济发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0280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区域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二地理区域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二地理区域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二地理区域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二地理区域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区域经济发展(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高中地理 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4.1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并总结归纳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分析思路。 2、阅读相关图表,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掌握区域农业发展开发

2、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区域发展方向,东北的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决定了农业的大方向。,地理条件,东北地区包括_、_、_及内蒙古自治区_。 其北端属于中国纬度_的地区。,黑龙江,辽宁,吉林,东部,最高,地理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条件:,冬冷夏

3、暖,雨热同期,降水量:300mm1000mm,农作物一年一熟,改造程度: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思考,、东北大米因质量什么关系?,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 长,因此品质上乘,且因气候寒冷,病虫害少, 无需农药,堪称“绿色大米”。,、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有利条件?,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等等。,思考,、与我国主要农业什么启示?,劣势:无法种植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只能种植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优势:长冬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且积雪融化时可以缓解春旱现象,改善土地墒情。,地理条件,地形、土壤条

4、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社会、经济条件,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可为农业提供大量生产资料,工业基础,交通条件,人地比例,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地广人稀,利于商品农业开发,活动:,珠三角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邻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农业布局特点,看右图,找出东北地区降水量和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思考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_. 思考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_.,热量,水分,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 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农业布

5、局特点,林业和特产区 四大优势: 全国最大的林区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宜林地区广泛 森林树种丰富,农业布局特点,畜牧业区 农牧条件好,品种优良,活动:1,活动:2,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 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活动:3,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 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以使牲畜免受到寒冻 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 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人工播种优质,改良畜种 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 增打机井,保证

6、人畜饮水。,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地区专业化生产,阅读“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活动,(1)大型国有农场集中,专业化水平高,粮食总量及人均高。 (2)有,因为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商品粮供给仍很紧张。 (3)东北地区提高粮食总量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加上低温等自然灾害。 (4)参考“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相关内容。,农业发展方向,人口激增所产生的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重点: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重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核心:森林资源保护 方法:多元开发特

7、色农业产品 目的: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联系了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 利用了塘泥、蚕沙、蔗叶等副产品;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 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过程略,此环节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

8、,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二、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三、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四、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五、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第节 区域工业化

9、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阅读理解: 三个问题:两个关系一个推进,一是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三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做法?,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变化的过程,其间往往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另一方面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一般将工业化划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新兴工业

10、三个阶段,以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声,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城市化的意义: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缩小城乡差别,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

11、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哪些国际国内背景和地理条件?,二、对外开放的前沿,阅读完成以下表格内容:,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12、产业为何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工业投入的各因素中,原料占最重要地位的工业,工业特点是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因此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国外资源丰富的地区。劳动费用即工资支出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世界上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之间工资差别很大。因此若干劳动密集型工业,即每生产单位产品相对耗用劳动量大,而耗用原材料少,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多倾向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如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以及收音机、电视机和照相机的装配、玩具制造等。,例1 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

13、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答案:B,例2 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C,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14、 (四)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P78“活动”1,P78“活动”2 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

15、较快的关键性因素。,P78“活动”3 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发,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 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开放政策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的推进,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

16、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 著名的侨乡,3抓住两次机遇: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的推进 2、城市化,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P81“活动”,P81“活动”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模式的推进动力是边贸发展。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