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1866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名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授课班级2015会计电算化5年高职4、5、6班上课时间第4周 第1、2/5、6 节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让等)。2、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学难点:1、 孔子为

2、何“哂由”“与点”?2、 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及教学手段教材、讲授、阅读、赏析、讨论板书设计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 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以其言不让) 如或知尔 冉 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 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作业思考题二、做一做(P27)教学反思(必须手写)(见纸质教案)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一、导入: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

3、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论语有关知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三、孔子简介: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那么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

4、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同时整理了“六经”。四、解题: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五、词句理解: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词句意思: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3、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4、练习:以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介词,把,拿,用。毋吾以也动词,认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介词,用。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词,把。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结果,以致于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任用尔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你们。问君何能尔。代词,这、那、这样、如此。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拟声词词尾。乎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摄乎大国之间介词,在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和、与浴乎沂,风乎舞雩介词,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语气词,呢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道,是非准则。方六七十里方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才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方六七十

6、里,如五六十里 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赤,尔何如与“何”连用,即“如何”,怎么样权将如吴到去不动如山像,如同夫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成年男子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这,那夫战,勇气也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夫子何哂由也与“子”组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则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居则曰“不吾知也。”副词,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副词,却,可是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那么唯求则非邦也与些 副词,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就是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 原来是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假若而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

7、或不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余知而无罪也 你与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同意,赞同唯求则非邦也与 相当于“欤”,语气助词,吗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遂与外人隔绝 和生三人,公与之母 给予第 二 课 时一、理清文章结构思路: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二、精析全文:1、文章涉及到五个人物,文章对这五个人物都有语言描写。“言为心声”,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看看人物的性格?子路: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

8、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冉有: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

9、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曾皙: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2、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对冉有:冉有

10、“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对曾皙:孔子与之。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

11、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

1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