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语文学科高考备考建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0315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语文学科高考备考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9年语文学科高考备考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9年语文学科高考备考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9年语文学科高考备考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9年语文学科高考备考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9年语文学科高考备考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语文学科高考备考建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语文学科高考备考建议(来源:义乌市教研室 仅供参考 沈建妹整理)一、新老课程高考内容的比较分析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新课程实验区进行了新课程高考。对比新、老课程高考内容,虽然在知识点上并没有很大变化,但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课程高考的全新理念和测试要求。考试内容的全新格局老课程高考新课程高考语言知识和运用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必考题选考题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由表可知,新课程高考已经全面摈弃老课程高考的内容格局,而采用全新的内容安排:对应于新课程教学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相应

2、的“必考题”和“选考题”。这种变化,引导着新课程试卷命题的思路改变,为命题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考试立意的实践性特征老课程高考内容缺失明显的特点,新课程高考从大的序列不见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等字眼,说明它不再着眼于纯粹语文知识的考查。分析其列的“必考题”内容和“选考题”内容,可见它重视语文本体的特征,以阅读为例,根据考纲,试题依次测试考生古代言语作品和议论、说明、文学、应用言语作品的阅读;同时强调测试考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着眼于考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运用”,在动态的言语阅读和表达中考查考生的语文水平。语言文字应用考查注入了新活力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应用”,

3、突出了“应用”和“表达”,彰显了如下特点:一是强化应用性,继续体现贴近生活、活学活用的特点,拟题应该尽量避免生硬的纯粹的语文知识题;一是在语言情景中测试语言知识,命题者要尽量提供言语情景来命题;一是命题方式的灵活性,暗示命题者应该探索命题的新形式,即使是“语音、字形、词语(包括熟语)、标点、病句”五大板块知识的测试,也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题型。在具体考点上,“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现代汉语”的限定,规定了不考古汉语的读音,“常用字”的界定,范围更明确了,把考试范围限定在常用字的范围里;常见修辞方法增加了反复,值得关注;语言表达在“简明、连贯、得体”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

4、的要求,这有可能成为命制语言测试题的一个热门角度。古代诗文阅读考查产生微妙变化对比新老课程高考,古代诗文阅读考点变化不多,但是整合了相关的知识点,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取消了和阅读没有直接关系的文学常识的考点,体现了新大纲的基本精神,减轻了中学师生负担;把“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纳入古代诗文阅读的框架里,其用意在于要用篇的角度来审视句子默写,弱化单独的名句默写,暗示命题者在出题方式上要探索新形式;二是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多角度综合考查,一方面继续从词句品读、语言品味、意象意境的把握、形象思想的理解、表达技巧的鉴赏、诗论的判断与鉴赏等角度设题,另一方面,结合新课标,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可以出现了解民

5、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探究类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语言信息基本处理能力老考纲新考纲老考纲新考纲老考纲新考纲序号能力能力能力层级能力层级具体要点具体要点1理解理解BB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分析综合C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3鉴赏评价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表可知,老考纲在

6、能力考查上涉及B、C、E三个层级,分别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新课程考纲只涉及B、C两个层级,分别考查考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考查“鉴赏评价”能力。这种变化,突出了新课程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只考查考生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的特点。题目只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信息的理解、筛选、分析综合能力,即只要求考生能读懂文章,理解和整合与题目有关的语言信息。这一变化,即契合论述类文章的阅读特点,又符合“必考内容”对考生考查基本阅读能力的要求。另外,新课程高考在考点设置上有三点变化,一是将老高考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由“重要词语”而“重

7、要概念”,剔除了一般词语含义的考查,考点更明确,方向更明了集中,也符合论述类文章阅读需要重视文中基本的重要概念的特点,也是突出一种基础性;二是将老高考的“概括中心思想”改为“概括中心意思”,“中心思想”是基于文章阅读提出的概念,是对文章整体意思的把握,“中心意思”突破了这一范畴,着眼于阅读信息处理,既可以针对全文的意思概括,也可以是对文章局部或段落的中心意思概括,变得更全面,更符合多年来的考试命题实际;三是取消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就是取消了对考生信息推断能力的考查,降低难度,同样是体现了“必考内容”对考生的能力考查要求。此外,论述类文章阅读删除了“奖赏评价”的两个考点,也属于必然

8、的选择。选考题考查强调发展性选考题部分是新高考最具创新的内容。从考查范围上看,它对应新课程的选修课程。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合应用类文本阅读。从能力考查上看,偏重考生在阅读的基础性能力上发展了的能力。首先是选材的空间十分广阔。文学类文本可以涉及中外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应用类文本涉及中外实用类文本,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其次是除了应用类文本仍然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外,命题不再拟制“理解”层级的考查考生基本阅读能力的试题。偏重测试对作品的鉴赏评价()、探究()能力。文学类文本考查“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

9、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应用类文本考查“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些都是阅读实践很强的内容,对考生人生发展有重要意义,需要考生不仅具备基本阅读能力,还需要更高层级的阅读能力。强化探究能力探究首次写进新课程高考方案,也是对考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其显著特点是全新的命题样式、多样化的答案、较高的分值。能力要求能力层级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探究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

10、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类题目的设置要有利于考生拓展性阅读,所以题目要求要明确,要抓住文本的思想与精神内核。具体拟题时需要扣住文本疑点和难点,激发考生发现和创新的强烈兴趣。根据上表,探究类试题拟制一般有三个角度:一是发掘文本意蕴的,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要引发考生品味“言外之意”,实现多角度鉴赏和品读,实用性文本要引导考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挖掘言语深层内涵,一是探讨作品人文内涵的,通过生发,把握作品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人生价

11、值、时代精神;一是体现个性化解读的,文学作品引领考生多元化理解品味,实用性文本引导考生扣牢疑点和难点,作有创意的理解。二、新课改省份语文高考卷的特点分析三份试卷的列表分析:题号广东卷山东卷海南卷题序内容类别题序内容类别题序内容类别一1语音语言文字运用1语音语言文字运用1现代文阅读(社科文)论述类文本阅读2成语2字形23近义词3近义词34语病4成语5语病二5实词古诗文阅读6现代文阅读(社科文)论述类文本阅读4实词古诗文阅读6虚词75人物分析7人物分析86文意把握8文意把握7翻译9断句翻译8古诗阅读10古诗阅读911默写10默写三12现代文阅读(社科文)论述类文本阅读9实词古诗文阅读11古典小说阅

12、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1310虚词121411人物分析131512文意把握14四16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13翻译15传记阅读1714古诗阅读161815默写1719访谈阅读182021五22图文转换(修辞)语言文字运用16语序调整语言文字运用19成语语言文字运用23缩写17语言得体20病句18图文转换21连贯22仿写23缩写六24传递作文19散文阅读新闻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24裂而不碎的烧瓶作文202122七23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作文两种模式实现新课程高考广东卷、山东卷、海南(宁夏)卷均是依据国家考试中心发布的普通高考新课程标准

13、语文科考试大纲命制的新课程卷。通观三份试卷,它们体现新课程的角度、方式、程度各不同,有的带有较多的旧有考试模式,有的比较典型地体现新课程教学实际和精神。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1、 渐变性模式这种模式遵从“稳中有变”的原则,较多地保留了传统考试的痕迹,在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内容安排、题型选择上沿用旧的命题方法。这方面山东卷体现得比较典型。试卷仍然采用第卷全是选择题,第卷大部分是文字表述题的结构;考试内容排列上,看上表可知,依次是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语言文字运用、作文,除选考题外,与老课程试卷相差不大。广东卷虽然没有采用第卷、第卷的格局

14、,但是编排上依次是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作文,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切入式模式这种模式较多地扬弃了旧课程试卷的命题方式,在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看上表的海南卷,结合试卷,第卷为阅读题(必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第卷为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作文)。这种编排与旧课程试卷完全不同,已经不是形式上的调整,试卷透露出来的是考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它以全新的理念切入新课程考纲和新课程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渐进性模式还是切入式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实现新课程内容,引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海南卷,对如何进行新课程高考起到一种示范和投石问路的作用,必将对将来的新课程高考产生深远的影响。双线架起试题整体结构旧课程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