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复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098774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妇科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妇科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妇科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妇科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妇科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妇科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复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总论1. 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四乌贼骨芦茹丸 。2. 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 睡忍痛,慢临盆 。3. 胞宫具有 排出月经 和 孕育胎儿 的作用。4.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5. 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6. 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正常经期为37天。7. 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8. 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9. 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

2、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10. 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11. 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12. 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13. 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14. 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 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15. 肾在月经中的作用。(JD)答: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肾气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冲任之本,

3、并能促进天癸的的成熟。故有“经水出诸肾”之说。16. 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地位。(LS)答: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的生理中起主导作用。 肾藏精,主生殖,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泻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 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 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 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血和调,经候如常,然气血之根在于肾,气血久虚,常从肾治,补肾益精,生化气血,以调经助孕。 肾与胞

4、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冲、任、督脉相关,与胞宫相系,直接影响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肾与脑相通,直接参与月经的调节。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的,肾中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包括月经生理的正常。 综上所述,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l 月经病1.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 治本以调经 ;二是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2. 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XZ、PD)答: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即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病机。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法使月经恢复正常,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

5、-冲任-胞宫轴等法调治。 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l 月经先期1. 概念:月经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2. 病因病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热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DX)。3. 辨证论治 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阳盛血热证清热凉血调血清经散; 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肝郁血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6、;l 月经后期1. 概念: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落后”、“月经延后”、“经迟”。2. 病因病机虚证:肾虚、血虚、虚寒经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实证:血寒、气滞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溢3. 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4. 辨证论治 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血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贵要略; 实寒症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l 月经先后无定期1. 概念: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

7、经水向后无定期”、“月经愆期”、“乱经”。2. 辨证论治 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l 月经过多1. 概念: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2. 病因:气虚、血热、血瘀。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3. 辨证论治 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 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l 月经过少1. 概念: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古籍有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2. 辨证论治 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

8、调经归肾丸; 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l 经期延长1. 概念: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2. 病因病急:气虚:冲任失约;血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3. 辨证论治 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 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l 经间期出血1. 概念: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称为经间期出血。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长久失治误治可发展为崩漏。

9、2. 病因:肾阴虚、湿热、血瘀(TK/XZ)。3. 辨证论治 肾阴虚证滋养肾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 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l 崩漏1.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2. 病因:脾虚、肾虚、血热和瘀血。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3. 简述治崩三法。(TK)答: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

10、,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4. 简述崩漏的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答: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疗大法: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止血,澄源即求因治本,根据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的不同,复旧即使调理善后。5. 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6. 辨证论治 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加党参、黄芪、三七; 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

11、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l 闭经1. 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2. 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3. 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4. 辨证论治(XZ/TK) 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阴虚血燥证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

12、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证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l 痛经1.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2.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3. 继发性痛经: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4.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5.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 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经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气血虚弱正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 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调肝汤或益肾调经汤;l 月经病小结1. 鉴别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及崩漏。答: 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的缩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