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二)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806601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二)(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练习题(二)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D)A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B没有知就没有行 C知行并进 D先行后知,重在行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B)A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2、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5、牛顿说:“假如我比别人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D)A知识来源与书本 B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C读书比实践重要 D要善于学习间接经验,并在实践中消化和发展6.“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7、“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

3、然。”这一论断说明(B)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B)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创立科学理论 9、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0、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1、法国

4、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B)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13、“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

5、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14、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15、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的观点属于(A)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16、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认识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A唯物主义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

6、遍联系的观点18、“真理是有用的”和“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两种说法(A)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都正确 D两者都错误19、认识的客体是指(C)A一切客观事物 B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C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0、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A求知欲望 B科学兴趣 C好奇心理 D社会实践21、“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2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所包含的哲理是(C)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

7、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2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 (A)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24、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 (D)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5、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这里是强调(D)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27、“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是(B)A、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28、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

9、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D)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2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D)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0、2、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BC)A人的认识受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认识者的主观因素的限制C人的认识受到认识工具和科技手段的限制 D人的认识具有至上性E人的认识具有不可靠性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BCD)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4.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CDE)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 真理本身包括着错误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E.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

11、识有待于深化5.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ABD)A.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B.反映能够与被反映者相一致C.反映与被反映者是绝对同一的D.被反映者不以反映者的意志为转移E.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是因为(BC)A.对实践标准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阶级的标准不一样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 C.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D.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验证 E.并不是所有真理都能通过实践来检验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

12、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8、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这一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ABCD)A认识来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越深刻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积累有密切关系 E成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年轻人的认识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CE)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

13、限循环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0、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沈括则认为,“四月芳菲尽”与“桃花始盛开”是自相矛盾的。后沈括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情景,并从中发现在山的不同高度气候不同,方知自己错了。这体现的哲理是(ABDE)A物质决定意识 B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判断正误题: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错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等同的。错3、实践出真知,因而我

14、们不需要学习书本知识。错4、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而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错5、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真理。错6、相对真理是包含部分错误的真理。错7、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生动性的优点,因而不必上升为理性认识。错8、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错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10、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错11、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因此,相信真理也是一种迷信。错12、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错13、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错14、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

15、能动反映?此说法错误.(注:以下答案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不能比作标答 ,若有不妥之处请见谅)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意识和物质、精神的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引出了“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同时也引出了“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这两个问题.引申下去,“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就是讲到底是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因此就区分出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是讲存在能否被人类思考,或者说人类能否思考存在,若存在能被人类思考也就是说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可知论), 若存在不能被人类思考就是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因此就区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所以,并不能说唯物主义是可知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