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61210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总复习历史,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情导学,线索特征 本单元包括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实践和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线索为: 经济建设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到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的起步与奠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失误到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再到“文革”国民经济的劫难。 此阶段的历史特征是: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探索,既有成功,又有失误。,改革开放以来的线索为: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启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 此阶段的历史特征是: 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外开放逐步推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第1课时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知识整合 核心探究 命题研判 真题精选,栏目链接,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

3、划的实施),知识整合,1背景 (1)经济前提: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经济困境:_仍占主体,工业化水平低。 (3)外部环境:西方大国敌视、封锁新中国。 (4)法律保障:1954年_的颁布。 (5)路线指导: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2时间:1953_年。,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7,3实施 (1)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主要特点:优先发展_。 主要成就:_钢铁公司、_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意义: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知识整合,重工业,鞍山,长春,(2)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_年)。 目的:

4、适应工业化需要。 含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_。 方式:农业、手工业建立_,实行走_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_。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制和_基本确立。,知识整合,1956,公有制,生产合作社,集体化,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制度,图示解说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时期具体又分为两个阶段:,知识整合,考点二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开始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正确决议。 当前主要矛盾:人民的经济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当前主要

5、任务:集中精力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 (3)意义:是一次成功的探索。,知识整合,工业国,220世纪50年代末的曲折与失误 (1)表现。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_”。 发动“一大二公”为特点的_运动。 (2)标志性特征:_、浮夸风、瞎指挥。 (3)后果: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失调和三年经济困难;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知识整合,多快好省,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高指标,3调整国民经济 (1)背景: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2)内容:1960年冬,提出“_、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

6、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原因:“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2)部分纠正:_(1973年)、_(1975年)的纠“左”,经济短暂恢复发展。,知识整合,调整,周恩来,邓小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辨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知识整合,拓展提升,图示解说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知识整合,知识整合 核心探究 命题研判 真题精选,栏目链接,探究一 核心主题 .

7、,核心探究,【主题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危害及失误的原因 材料一 报载: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核心探究,材料二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 翻一番的伟大任务,核心探究,材料三,材料四 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沈志华

8、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核心探究,问题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大跃进”的特点和危害。 提示1:特点:“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危害:“大跃进”运动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大。 问题2:根据材料三,归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与危害。 提示2: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危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核心探究,问题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思想带来了什么问题? 提示3:材料四反映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心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核心探究,【主题2】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实质及其

9、与工业化的关系 材料一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的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核心探究,材料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苦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 李富春关于发

10、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7月5日) 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步骤。 提示1: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国家资本主义。 步骤: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核心探究,问题2:材料二对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看待的?表明了什么? 提示2:材料二主要说明了我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很繁重,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同时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探究二 核心归纳 . ,核心探究,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评

11、价 (1)原因:冷战形势急需增强国防实力(现实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历史原因)。“一边倒”与中苏关系提供了外部有利条件。苏联成功经验的参照性。 (2)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以来工业布局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全面确立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核心探究,2“一五”计划的特点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化”与“三改造”互相促进,工业化是主体)。 (2)基本是照搬苏联建设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公有制经济)。 (3)社会

12、主义改造具有中国特色(采取和平、逐步过渡方式;私有制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相结合)。,核心探究,3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原因及启示 (1)失误。,核心探究,(2)失误的原因:简单地说是没有处理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和建设速度、规模问题。具体而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没有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共缺乏建设经验。忽视基本国情,急于求成。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核心探究,(3)启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

13、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知识整合 核心探究 命题研判 真题精选,栏目链接,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 ,命题研判,20世纪5070年代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得与失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探索的失误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教训,避免了再次走弯路。在中国特色

14、社会主义建设深化时期,如何总结改革开放前的建设历程是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命题研判,【题点】 “大跃进” 1下面的材料反映出1958年的中国( ),尝试命题,D,命题研判,A毛泽东决定在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 B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键 C钢产量超过英国成为全党共识 D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明显的“左”倾错误,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毛泽东认为应该在两年内赶超英国,这显然是在经济建设上犯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视角二 新材料新情境 . ,命题研判,【题点】 纠正经济建设失误 2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人民公社实行三

15、级所有,队(相当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这些规定( ) A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尝试命题,C,命题研判,B消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C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 D逐渐打破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故C项正确。1960土地改革已经结束,A项错误;材料明确指出保留了人民公社,故未消除“左”倾路线的影响,亦未开始打破公社体制,B、D两项错误。,视角三 紧扣主干知识 . ,命题研判,本课的重点知识有:“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等。,命题研判,【题点】 “一五”计划 3(2014北京东城区二模)下表为某一时期北京市建设成就统计资料(单位:亿元)。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尝试命题,A,命题研判,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A B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