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8(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工程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59985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件工程8(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工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软件工程8(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工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软件工程8(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工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软件工程8(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工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软件工程8(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工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软件工程8(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工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工程8(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工程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章:维护,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它的任务是:维护软件的正常运行,不断改进软件的性能和质量,为软件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更新替换做积极工作。,软件维护所需的工作量非常大,一般说来,大型软件的维护成本高达开发总成本的四倍左右。目前,软件开发组织把60%以上的工作量用于维护自己的软件上。,问题:软件交付使用,软件验收测试以后,就标志着软件设计开发阶段的结束。 而软件交付用户使用,才真正标志漫长的维护阶段的开始。,软件交付使用就是新系统和旧系统的转换。 旧系统可能是人工作业系统,也可能是某个旧的计算机系统。 软件交付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事件,软件的交付使用应尽可能平稳过渡,

2、不影响生产或工作,新系统逐步安全地取代旧系统。,一、软件交付使用的工作 1)将旧系统的数据转换到新系统(如数据库数据); 2)新系统调试完成并加载入机器,准备运行; 3)将有关资料(如使用说明)转交给用户; 4)对用户做适当的培训。,二、软件交付使用的方式 1)直接方式,直接方式是用新系统直接替换旧系统,没有过渡。 优点:转换简单,费用最省。 缺点:风险大。,由于新系统没有承担过实际工作,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出现程序设计错误。 因此,实际应用时,采取一些措施,以便新系统一旦出错,旧系统能够恢复运行。 直接方式不适用于一些关系重大的系统。,2)并行方式,一些关系重大的软件产品在验收测试

3、后,并不立即投入生产性运行,而是同时运行新系统和旧系统,以比较处理结果,这就是并行方式。,优点: A. 可以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减少了新系统失灵带来的风险,因为旧系统也仍然存在; B用户也能够有一段熟悉新系统的时间。 缺点: 所需费用较高,双系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3)逐步方式 逐步方式是将软件分期,部分地交付使用。这种方式克服了上面两种方式的缺点,既能防止直接转换产生的危险性,又能减少并行方式的费用。 但是这种方法使得整个系统中一部分是旧系统,一部分是新系统,所以必须考虑好它们的相互配合问题和接口问题。,实际应用中,常常是混合以上几种方法。对系统不重要的部分采用直接方式,对系统重要部分采

4、用并行方式,使系统平稳交付使用。,通常要求进行软件维护的原因有三种: 1)改正在特定使用条件下暴露出来的一些潜在程序错误或设计缺陷; 2)因在软件使用过程中数据环境发生变化(如所要处理的数据发生变化)或处理环境发生变化(如硬件或软件操作系统等发生变化),需要修改软件,以适应这种变化;,8.1 软件维护的定义,8.1.1 软件维护的原因,3)用户和数据处理人员在使用时常提出改进现有功能、增加新功能、以及改善总体性能的要求,为满足这些要求,需要修改软件。,1)改正性维护 交付给用户使用的软件,即使通过严格的测试,仍可能有一些潜在的错误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和修改。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称为改正性维护

5、。,8.1.2 软件维护的类型,2)适应性维护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新的硬件系统和外部设备时常更新和升级,一些数据库环境、数据输入/输出方式、数据存储介质等也可能发生变换。为了使软件适应这些环境变化而修改软件的过程叫做适应性维护。,3)完善性维护 在软件投入使用过程中,用户可能还会有新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可能会提出增加新功能、修改现有功能等要求。为了满足这类要求而进行的维护称为完善性维护。,4)预防性维护 为了改进软件未来的可维护性或可靠性,或者为了给未来的改进奠定更好的基础而进行的修改,称为预防性维护。 这种维护活动在实践中比较少见。,在各类维护中,完善性维护占软件维护工作的大部分。 根据国

6、外的数据统计表明,完善性维护占全部维护活动的50%66%,改正性维护占17%21%,适应性维护占18%25%,其它维护活动占4%左右。,8.2.1 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的差别 1. 非结构化维护 软件配置的唯一成分是代码,维护从评价程序代码开始,对软件结构、数据结构、系统接口、设计约束等常产生误解,不能进行回归测试,维护代价大。 2. 结构化维护 有完整的软件配置,维护从评价设计文档开始,确定软件结构、性能和接口特点,现修改设计,接着修改代码,再进行回归测试。,8.2 软件维护的特点,软件维护的代价表现为有形代价和无形代价。 有形代价指软件维护的费用开支。 70年代,用于软件维护的费用只占

7、软件总预算的30%40%,80年代上升到60%左右,90年代许多软件项目的维护经费预算达到了80%。,8.2.2 软件维护的代价,1. 有形代价与无形代价,无形代价: 1)当一些看起来合理的要求不能及时满足时,会引起用户的不满; 2)改动软件可能会引入新的错误,使软件质量下降; 3)把许多软件工程师调去从事维护工作,势必影响开发工作。,软件维护所花费的工作量,一部分用于生产性活动,如分析、评价、修改设计、编写程序等;另一部分用于非生产性活动,如理解代码的含义、解释数据结构和接口特点等。,2. 软件维护工作量模型,Belady和Lehman提出了一种维护工作量模型: M=P+Ke(c-d) 其中

8、: M:用于维护工作的总工作量; P:生产性工作量; K:经验常数; c:因缺乏好的设计和文档而导致软件复杂性的度量; d:维护人员对软件熟悉程度的度量。,上述模型指出:如果使用了不好的软件开发方法,原来参加开发的人员或小组不能参加维护,则工作量和成本将按指数级增加。,8.2.3 软件维护的典型问题,1)如果维护时只有程序代码而没有注释说明,维护起来就相当困难; 2)由于软件维护阶段时间长,软件开发人员经常流动,所以在维护时,不可能所有的维护工作都依靠原来的开发人员。这会使得维护工作量增加;,3)软件没有足够的文档资料,或者程序修改后与文档资料不一致; 4)绝大多数软件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将来的修

9、改,所以建议采用功能独立的模块化设计原则,增加软件的可维护性; 5)软件维护被许多人视为一种毫无吸引力的工作,因为维护工作常常受到挫折。,要缓解以上典型问题,建议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来开发程序。,8.3 软件维护过程,1. 维护组织,根据软件问题报告(维护要求),作出的软件修改报告包含的信息主要有: 1)满足维护要求表中提出的要求所需要的工作量; 2)维护要求的性质; 3)这项要求的优先次序; 4)与修改有关的事后数据(如测试数据等)。,2. 维护报告,3. 维护的事件流,4. 保存维护记录,1)程序标识; 2)源语句数; 3)机器指令数; 4)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5)程序安装的日期; 6)自

10、安装以来程序运行次数; 7)自安装以来程序失效次数 8)程序变动的层次和标识; 9)因程序变动而增加的源语句数;10)因程序变动而删除的源语句数; 11)每个改动耗费的人时数; 12)程序改动的日期; 13)软件工程师的名字; 14)维护要求表的标识; 15)维护类型; 16)维护开始和完成的日期; 17)累计用于维护的人时数; 18)与完成的维护相联系的纯效益。,5. 评价维护活动,可以从以下方面度量维护工作: 1)每次程序运行平均失效的次数; 2)用于每一类维护活动的总人时数; 3)平均每个程序、每种维护类型所做的程序变动数; 4)维护过程中增加或删除一个源语句平均花费的人时数; 5)维护

11、每种语言平均花费的人时数; 6)一张维护要求表的平均周转时间; 7)不同维护类型所占的百分比。,8.4 软件的可维护性,软件可维护性是:维护人员理解、改正和改进软件的难易程度。 一个软件的可维护性,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 1.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表现为外来读者理解软件的结构、接口、功能和内部过程的难易程度。,8.4.1 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影响软件可理解性的重要因素有:模块化、结构化设计、详细的设计文档资料、源代码内部文档、良好的程序设计语言等。,2. 可测试性 在设计开发阶段应该注意尽量把软件设计成容易测试和容易诊断的,可用的测试工具和调试工具对测试和诊断非常重要。,3. 可修改性 软件的

12、可修改程度与软件设计阶段采用的原则和策略是直接相关的。如:模块的耦合、内聚、控制范围和作用范围、局部化程度都直接影响软件的可修改性。,4. 可移植性 5. 可重用性,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最终因素是软件设计阶段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软件文档资料的好坏。 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8.4.2 文档 1. 用户文档 1)功能描述; 2)安装文档; 3)使用手册; 4)参考手册; 5)操作员指南; 2. 系统文档,SVN 软件: 配置修改记录、代码版本管理。,8.4.3 可维护性复审 测试结束时进行正式的可维护性复审,称为配置复审,目的是:保证软件配置的所有成分是完整的、一致的和可理解的

13、。,在软件的维护过程中,花费的大量工作量会直接影响软件的成本。 因此,应当考虑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软件维护的工作量,应该采取什么维护策略,才能有效地维护软件并控制维护的成本。,8.4.4 影响维护工作量的因素,影响软件维护工作量的因素有: 1)系统大小。系统越大,功能越复杂,理解掌握起来就越困难,需要的维护工作量越大。 2)程序设计语言。使用功能强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控制程序的规模。语言的功能越强,生成程序所需的指令数就越少;语言的功能越弱,实现同样功能所需的语句就越多,程序就越大,维护起来就越困难。,3)系统年龄。老系统比新系统需要更多的维护工作量。许多老系统在当初并未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开发,

14、没有文档,或文档太少,或者在长期的维护中许多地方与程序不一致,维护起来困难较大。,4)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使用数据库工具,可有效地管理和存储用户程序中的数据,可方便地修改、扩充报表。数据库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少维护工作量。,5)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在软件开发时,如果使用能使软件结构比较稳定的分析与设计技术(如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技术),可以减少一定的工作量。 6)其它。如,应用的类型、数学模型、任务的难度、IF嵌套深度等等都会对维护工作量产生一定的影响。,8.5 预防性维护,对旧程序维护的做法: 1)反复多次做修改程序的尝试; 2)先通过仔细分析程序,尽可能多地掌握程序内部工作细节,再有效地修改; 3

15、)用软件工程方法重新设计、编码和测试需要变更的软件部分; 4)以软件工程方法为指导,对程序全部重新设计、编码和测试。 3)是局部再工程;4)是软件再工程 / 预防性维护,进行预防性维护的主要理由: (1)对于旧系统而言,维护一行原代码的代价可能是最初开该行源代码代价的1440倍; (2)重新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程序和数据结构)使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对将来的维护有较大帮助; (3)原有旧系统可作为软件原型使用,能提高开发效率。,8.6 软件再工程过程,活动以线性顺序发生,但并非总是这样。 对于任意一个特定循环,可在完成任意一个活动后终止。,该模型定义的6类活动: 1. 库存目录分析; 包含每个应用系

16、统的信息,如:名称、构建日期、修改次数、过去18个月报告的错误、用户数量、文档质量、预期寿命,等。从中选出再工程的候选者。 2. 文档重构; (1)如果一个程序走向生命终点,不再经历变化,则保持现状;(2)重构只针对当前正在修改的软件部分。 3. 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是一个恢复设计结果的过程,从程序代码中抽取数据结构、体系结构和处理过程的设计信息。,4. 代码重构; 分析源代码,标注出与结构化程序设计概念不符的部分,重构它的代码,测试重构代码并更新代码。 5. 数据重构; 当数据结构较差时,进行再工程。如以文件方式保存数据变为以数据库方式存储。 6. 正向工程。 也称革新或改造,即应用软件工程的原理、概念、技术和方法来重新开发现有系统。,第8章小结, 软件维护手册 主要包括软件系统说明、程序模块说明、操作环境、支持软件的说明、维护过程的说明,便于软件的维护。 软件问题报告 指出软件问题的登记情况,如日期、发现人、状态、问题所属模块等,为软件修改提供准备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