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部分阅读专题11议论文阅读习题2 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058027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1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部分阅读专题11议论文阅读习题2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部分阅读专题11议论文阅读习题2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部分阅读专题11议论文阅读习题2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部分阅读专题11议论文阅读习题2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部分阅读专题11议论文阅读习题2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部分阅读专题11议论文阅读习题2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部分阅读专题11议论文阅读习题2 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专题十一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议论文阅读 贵阳中考命题规律 近三年贵阳中考考情分析2019年贵阳中考命题预测 年份考查篇目考查知识点题型题号分值 论点与论据选择题 152 筛选、整合文中 信息 简答题 164 句子理解选择题 172 2018 提问,会给你 带来什么? 语言风格与写作 手法 简答题 186 信息筛选填空题 154 举例论证的作用简答题 163 结合文本内容理 解句子含义 选择题 172 2017 “科学”就等 于 数理化? 个人见解的表达简答题 185 内容理解简答题 153 段落作用简答题 164 语言特点选择题 172 2016 数字化时代的 阅读 个人看法的表达简答题

2、185 近3年来议论文阅读是贵阳中考 必考考点,题量为4小题,分值为1 4分。 阅读材料来自课外,考查知识点 主要有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内容 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句子理 解、段落作用、语言特点、个人观 点的表达等。 预测2019年议论文阅读的考查形 式没有明显变化。 体验贵阳中考 (一)提问,会给你带来什么?(20182018贵阳中考) 叶修 请允许我先提一个问题:博物馆的一面外墙总有严重的腐蚀,要经常涂刷油漆,如果你是博物馆的主 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有人的第一直觉是,那就再刷漆呗!这显然没解决问题,聪明的你可能会说:“找出原因,为什么这 面墙腐蚀严重?” 经过调查,原来是清洁工用高腐

3、蚀的清洁剂清洗墙面,导致墙面腐蚀。所以正确的解决办法是,先修 补墙面,以后用低腐蚀的清洁剂来洗墙。 看看,你现在做出的决定比直接刷漆是不是强多了。 就这么结束吗?没有!你继续问:为什么清洁工要用高腐蚀的清洁剂?原来,是因为这面墙上经常粘 着很多鸟粪,一般清洁剂洗不掉。 现在,你肯定还要继续问下去:为什么这面墙上有很多鸟粪?因为墙上有很多蜘蛛,有些鸟以蜘蛛为 食,就常在这附近活动;为什么墙上有很多蜘蛛?因为墙上有很多虫子,蜘蛛以这些虫子为食;为什么墙 上有很多虫子?因为这面墙上有几扇窗,夜晚的灯光会吸引趋光性很强的虫子。于是,最终的解决办法是 ,在窗户那儿安装遮光性很强的窗帘。 瞧!现在你解决问

4、题的办法和一开始完全不同了 从刷漆变成了安窗帘。很明显,后者更彻底、更有效。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呢?提问!(严格说来,还包括提问引发的调查。) 可能会有人认为:提问?那还不容易? 这还真不容易!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固有观念的局限。提问不是怀疑一切,而是积极地探究,有了这个基础 ,你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就需要突破自己固有的观念、打破思维定势,承认自己的局限,才能以积极 2 的好奇心和耐心来探究事物,这相当不易(小孩子反而容易)。况且,提问是有方法的。 提问有哪些方法呢? 一种方法是问“为什么”,回溯事物发生的原因。比如,博物馆外墙的例子。一种方法是问“将如何 ”,追问事物发展的结果。比如,对国家

5、发布重视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你可以这样问:那将如何?这意味 着新能源汽车很可能迎来产量的增长;那将如何?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之一锂电池,其需求量很可能增长 ;那将如何?锂作为锂电池的主要原料,其需求量很可能增长如果你是投资者,通过这一串逻辑链, 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你看,溯前追后的提问方法能引导你的思维更深入。当然,很多事物的前因后果很复杂,要注意多种 因素的关系。同时,你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提问,这样的话,考虑问题就会更缜密。 比如,当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自己:“何人”,谁在说?此人站在什么立场?“ 何事”,说什么?是客观事实还是个人想法?依据是否可靠?“何处”,是在公

6、共场合还是私下里说的? “何时”,是在事情发生前、发生中,还是发生后说的?“何因”,为什么会这么说?还有别的原因吗? “如何”,说的时候是平静的,还是带有情绪?“若何”,如果不是这样,还有哪些可能?(如果你愿意, 完全可以继续问下去。) 看,这样提问,是不是可以让你分析问题、处理信息更加冷静、更加理性?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担忧:提倡冷静、理性,会不会让人失掉感性而变得冷漠? 是不是这样呢?来看一个例子。“某同学上学常迟到”,对这件事你怎么反应?你会不会评判“这是个没 有时间观念的人”?如果不是这样,你放下这个评判,提出问题:他迟到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哪些能 改变?哪些无法改变? 再问下去:

7、我能帮他做些什么?还有哪些人能帮他?怎么帮他?这样一来,因为深入的了解,你对这个人 、这件事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不再只是冰冷的评判。由此可见,冷静和理性并不意味着失掉感性 而让人变得冷漠。 当然,提问需要丰富的知识基础,想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你要不断学习,见多识广才行。 对于以上这番话,建议聪明的你多提问、多思考。你看我说的对不对呢? (原文有删改) 1 1文中不能论证“提问方法”这个内容的一项是( D ) A处理博物馆外墙腐蚀的问题 B国家发布重视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C当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 D面对某同学上学常迟到这一情况 2 2请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 _解决问题的办

8、法更彻底、更有效;思维更深入;考虑问题更缜密;分析问题、处理信息更加冷静、 更加理性。_ 3 3文章括号中的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下面也可以用括号括起来的一个句子是( C ) A聪明的你可能会说:“找出原因,为什么这面墙腐蚀严重?” B于是,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在窗户那儿安装遮光性很强的窗帘。 C当然,很多事物的前因后果很复杂,要注意多种因素的关系。 D由此可见,冷静和理性并不意味着失掉感性而让人变得冷漠。 4 4这是一篇能吸引人的演讲稿,对其吸引人的原因,请列举三条理由并选其中一条具体分析。 _理由:精心设计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以事例引出话题;用第二人称;语言口语化;多用短句;多用 3 设问_

9、 _分析:文章没有一开头就讲道理,而用通俗易懂的事例引出话题。为听众设定“博物馆的主管”这 个特殊身份,并交代“如何处理博物馆外墙腐蚀”这个具体任务,把听众引入特定的情境,步步追问,最 后把刷漆和安窗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进行对比,引出“提问”这 个话题,从而吸引听众。_ _ (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20172017贵阳中考) 郑腾飞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是深奥难懂的公式,是稀奇古怪的仪器,是刺鼻难闻的试剂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把“科学”变成了几门自然学科及其知识的组合。我不否认“科学”应 该包含这些学科和学科知识,但我不认为就只是这些。 当人们称某一观点、原理

10、、研究或做法是“科学的”,一定不仅仅指它们发现了或表达了某种知识, 而是想说明它们包含着某种特殊的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究竟是什么如此特殊呢?这需要我们对“科学” 这个概念进一步研究。 我想,“科学”应该是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最底层是科学精神。包括好奇心、勇于尝试、独立思考、能体会学习的乐趣、面对困难有勇气 坚持下去等等。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感受新发现带 来的趣味和惊喜,同时遇到各种问题和考验,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直到又有新的发现。这样,人类社会 才一步一步发展至今。我想,这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原动力应该就是“科学”中最特殊的那个元素,是金 字塔最坚实

11、的根基。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这有三个要素:事实、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事实”是指所有科学结论都要建立在确凿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但不是胡想 乱想,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做实验发现客观事实,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去发现一些 不容易观察到的事实,比如地铁是怎么开动的、地底下也有动物、小鸟不全住在树上等。 “逻辑”是连接事实依据与科学结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事实能否支持结论。严密的逻辑不仅能帮助 人们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避免许多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没有“否定”这个意思,而是指不迷信

12、已有的结论,不固守现有 的成果,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举个例子: 问:干冰和普通的冰有什么不一样?(观察事实) 答:干冰会冒烟,普通的冰一般不冒烟。 问:干冰冒烟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推论) 答:温度很低。 问:桌子上的菜冒烟,也是这个原因吗?(反思探究) 问:冒烟的东西还有哪些?这两种冰还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新事实) 总结一下如何提问。问事实:发现什么?有什么不同?问原因:A一定会导致B发生吗?还有其他原因 吗?问可能:还有其他可能吗?这些问题即便一时答不出来,但这样的过程,会让人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 会有发现和创新。 “观察事实逻辑推论反思探

13、究 观察新事实”这个循环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目前来看这也许是人类最为成功的认知世界的 4 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得到的结论才有可靠性。 金字塔最表层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 探索的结论,即科学知识,就是各学科(不仅是自然学科)的知识,数理化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且,我 们不能拿着这些知识就行了,而要运用它们开始新的探索,这个就不再多说了。 另外,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DNA,我不这样认为。无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学则须疑 ”表达的批判性思维,还是“学而时习之”提出的反复探究实证,都传递着华夏先人对于“科学”最朴素 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真务实的精

14、神,确实很难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就 。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发展,这本身也是面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态度。 (原文有删改) 1 1作者把“科学”比成一座金字塔。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标注下图金字塔两层的相应内容。 _科学精神;科学方法_ 2 2请根据上下文简析文章为何写“干冰”。 _文章以干冰为例,把干冰与普通冰进行比较,向读者阐释了如何学会提问,以此强调学会提问是培 养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_ 3 3下列句子的含义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B ) A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圆、画三角形我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 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马及时王几何) B“百行业为先,万

15、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 结果”的盗贼。(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C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 行各种尝试。(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 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 4对于“科学就等于数理化”这个观点,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 异”,你对此有何见解?请用下面的句式进行逻辑严密的表述。 句式: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表明观点)(阐述理由) 【注】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 _示例: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创新”是指灵活运用知识进行 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从而获得新发现。而“标新立异”是为了表示与一般不同,提出的新奇主张很 可能是随意的、不科学的。因此,两者不能划等号。_ (三)数字化时代的阅读(20162016贵阳中考) 郭英剑 如今,我们已经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