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057860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2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414 驿路梨花驿路梨花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4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那么,本文讲

2、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 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课文讲述的一个故事。思考: (1)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4)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5)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个故事: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 2 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

3、了 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如下: 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路过建小茅屋 十多年前的第二天以后梨花姑娘常常来照料小茅屋 前几年梨花出嫁后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上个月瑶族老人借住 暮色中到第二天早晨“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总结过渡:从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组织一晚一早所见所闻的 材料,属于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如果从 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还采用了倒叙的方法。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写法探究 1两次误会、三

4、个悬念。 思考: (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反馈指导: 关键词句:“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 干什么的? ” “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 “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主人家是谁? ” “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 “她一定是梨花。 ” “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 放军叔叔盖的。 ” “梨花呢?” 明确: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

5、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 3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回答 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进行细致的品读赏析,感知“我”和老余的激动与疑 惑,瑶族老人的善良与见到梨花姑娘的妹妹时的激动心情。 总结过渡: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全文便围绕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

6、发展。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2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思考: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战士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反馈指导: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 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 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 “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 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三、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 一、复习导入 4 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

7、,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 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 , “梨花”在文章中 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聚焦“梨花” ,体悟情感 (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 1出示任务: (1)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 明确:五写梨花:其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

8、们需要帮 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 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 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 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

9、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 屋的主人。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 “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 “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2总结过渡:“梨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 “梨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 。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 传承的事例吗? 5 (二)梨花绽放,处处花香 1出示任务: (1)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2)学生圈点勾画,总结概括。 明确: (1)“我”

10、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2)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3)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和姐姐学习。 (4)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5)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2总结过渡:“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 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三)驿路梨花,品味妙处 1出示任务: (1)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2)学生自

11、由交流。 明确:文中的“驿路” ,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 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 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2总结过渡: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不幸,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 善、美。 目

12、标导学二:拓展延伸,洗涤心灵 6 1出示任务: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 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 明确: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1)联系生活实际,将文本中的精神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2)用关爱的情感去帮助他人,这也是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文本主旨的升华。 课堂小结: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 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